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9页)
结语:或将稳定几年
硬盘驱动器涉及电磁学、电子、机械甚至空气动力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加之较多的运动部件会影响可靠性,因此研发和生产的难度都很高。虽然有些不明就里的人以为机械的成分太高便不能算高科技,但多数人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研发投入是硬盘驱动器厂商必须考虑的问题。采用垂直整合业务模式的希捷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10%左右(2006财年为8.05亿美元),几乎与利润相当——问题是利润并不总是那么高,研发投入却不能随之大幅削减。WD以前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重相对要低一些,但也能略高于(好年景时的)利润,而在收购了Read-Rite之后,已提升到7%左右。另一方面,硬盘驱动器的生产设施还需要大量资金,没有足够的产量,产品的价格就缺乏竞争力。迈拓的苏州工厂投资2亿美元以上,日立在深圳的“超级硬盘生产中心”总投资额更高达5亿美元。
“只研发,不生产”怎样?昆腾的确尝到了不少甜头,但却丧失了将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或扩大规模的自由——无论让MKE接受自己的要求,还是选择其他的合作伙伴,难度都要大很多。其实像硬盘驱动器和CPU这样集成度很高的产品,外包生产只能是权宜之计,试想:如果AMD有Intel(英特尔)一半的生产能力,CPU市场的竞争格局还会是今天这样吗?
研发和生产这两大门槛决定了有意进入者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投资硬盘驱动器行业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前不久关闭的贵州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因太有“特色”而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现在的投资人更青睐不需要过多生产设施的知识密集型企业,而符合这一特征的软件和服务也确实都具有较高的利润率,因此除非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否则很难出现有能力对目前的“六大”(希捷、WD、日立、富士通、东芝、三星)构成威胁的后来者。
这篇以硬盘并购史为主题的文章介绍了希捷、WD和日立,甚至还有已经被收购的迈拓和昆腾,却没有描写富士通、东芝和三星,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硬盘驱动器业务都不是独立的。作为集团公司旗下的一个业务部门,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获得充足的资金进行收购——三星和富士通都曾有过拿下迈拓的机会,却没有付诸行动,便是明证。况且,集团公司随时可以根据整体的需要,决定是否继续发展硬盘驱动器业务。
IBM的情况略有不同。一方面,蓝色巨人在硬盘驱动器技术上有足够的积累,不需要收购其他厂商;另一方面,不管有多少人希望这个历史最久的硬盘驱动器业务能够一直留在IBM,其命运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整个公司的安排。不过,在新成立的日立环球存储科技(Hitachi GST)公司中,原IBM硬盘驱动器业务占据的比重较大,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并具有比以前更大的自由度。
独立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商若想生存下来,不仅要具备足够的实力,还要有坚定的战斗意志,其根源在于对硬盘驱动器行业的热爱——如果只是想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很有可能在遇到挫折后选择放弃。从硬盘驱动器业务起家的昆腾,在增加了磁带驱动器业务之后,面对旧爱的困境选择了新欢;迈拓几经磨难,终于在长期的内耗中丧失了斗志,与希捷签订城下之盟;反倒是半路出家的WD,毅然剥离其他业务,历经坎坷而不改对硬盘驱动器业务的执著。由此,便也不难解释,为何20余年来几经沉浮的希捷能够再度坐稳行业老大的宝座了。
该消失的消失了,该留下的留下了,目前看来不由自主者是最大的变数。大胆地预测一下,主要硬盘驱动器供应商的数量或许会稳定个三五年吧。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