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

“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目前硬盘驱动器市场前三大供应商希捷(Seagate)、西部数据(WD)和日立(Hitachi GST)所经历的并购有我们熟知的,也有因年代久远而逐渐被大多数人淡忘的。本文择主要者加以讲述,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硬盘驱动器行业在近20年来所发生的激烈变迁,从而更为深...

作者:存储时代——张广彬 来源:Stor-Age.com【原创】 2006年9月28日

关键字: 昆腾 收购 硬盘驱动器 硬盘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9页)

昆腾:始于见异,终于思迁

昆腾(Quantum)公司大概是惟一一个以硬盘驱动器业务起家却没有与之共存亡的厂商。从1980年创立直到2000年,昆腾的主要身份都是位于加州Milpitas的磁盘驱动器制造商,而现在其总部在圣何塞(San Jose,倒是不算远),以磁带驱动器及自动化产品(磁带库和自动加载机)为核心竞争力。

昆腾始于来自IBM和Memorex的主管及设计人员的一个构想,即在不增加成本或复杂性的前提下使用全闭环伺服(servo)系统,从而获得性能提高的8英寸硬盘驱动器,这在专门的伺服IC和容易利用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出现之前是非常困难的任务。这些创办人的想法是将步进电机(比音圈电机便宜,但缓慢、噪音大且在温度改变时容易出现可靠性问题)预定义的步与闭环伺服的准确性相结合——他们在头臂上放置一个衍射光栅,使用音圈电机移动该臂,并仅在寻道完成时使用闭环功能,依靠光栅上的狭缝统计“总马达”(步进电机+音圈电机)移动经过的磁道。上述设计节省了很多硬件,并允许仅用一个8位的微控制器控制整个伺服系统,大大降低了成本。40MB的Q2040和80MB的Q2080是首批使用该技术的驱动器,按照昆腾的说法,他们的产品非常受欢迎,到1982年占有了25%的市场份额。

一出手就是8英寸驱动器,而且性能博得了客户的认可,看来昆腾的起点比迈拓还高(难道是起点越高结局越凄凉?)。不过,1979年问世的第一款8英寸硬盘驱动器(IBM 62PC)容量就有64.5MB,80MB对1980年代的大型主机(mainframe)用户来说未免不够,8英寸规格的体积对中端用户而言又嫌太大,颇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于是,昆腾推出了使用同样伺服系统的5.25英寸的ST-506兼容版本硬盘驱动器Q500系列(也是全高,容量10~40MB)。

不过,这一时期昆腾最著名的产品还是1985年其Plus开发分部(Plus Development division)推出的Plus HardCard(硬卡)。HardCard是第一款固定在卡上的磁盘驱动器,为适应ISA槽的格式,只有一张3.5英寸盘片(10.5MB),直接固定在标准控制器(ST-506或ESDI)上,然后将组件插入一个ISA总线插槽中(与普通的ISA卡一样,用一个螺钉固定,这对笨重且有较强烈振动的硬盘驱动器来说显然不够稳妥),属于第一批集成ISA(AT总线)控制器的驱动器。HardCard销售的非常好,不断推出更高容量的型号,并吸引了很多效仿者。

从Compaq便携机(手提箱的个头,不是笔记本电脑)里拆出来的20MB HardCard,就是一部固定在ISA控制卡上的3.5英寸硬盘驱动器

随着对昆腾驱动器需求的不断增加,该公司决定将制造外包,而不是像多数的竞争对手那样采用完全的垂直集成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香港开设属于自己的工厂。1984年,昆腾与松下(Matsushita)签订协议,由松下寿(Matsushita Kotobuki Electronics,MKE)在日本一本松町的工厂为其生产面向大量市场(mass-market)的驱动器和HardCard。

不久之后,昆腾决定进入在当时属于全新的SCSI市场,第一款专门设计的SCSI驱动器是1986年发布的80MB的Q280(5.25英寸半高)驱动器,其30ms的平均寻道时间在那个时代已经是相当快了。Q280与Conner Peripherals的产品是第一批使用嵌入式伺服(embedded servo)的大量市场驱动器。接着,昆腾将Q280的嵌入式控制器设计与Q500系列的伺服硬件相结合,开发出ProDrive家族,也是其第一款支持刚诞生不久的ATA接口的驱动器。光学辅助和全嵌入式伺服设计一直共存到光学系统被认为过于缓慢而被放弃的1990年代初。

这时昆腾已在Milpitas为其高端驱动器建立了顶级的制造工厂,却因管理不善而最终关闭并将生产转交MKE,到1990年代末,昆腾所有的硬盘驱动器产品都由MKE的工厂生产。MKE用大量市场的标准对待这些高端产品,损害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1994年昆腾收购了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数字设备公司,也称Digital,1998年售予Compaq)的数据存储分部,获得了DLT流磁带系统和在麻省Shrewsbury的Digital Storageworks高端SCSI驱动器专业技术。出于对2000年问题的普遍恐惧,一时间DLT的销售非常好,昆腾便将公司分为两部分,分别负责硬盘驱动器和DLT及相关产品。

昆腾在1990年代末犯了一系列错误,积累起来动摇了它的地位。在两款高性能的5400RPM驱动器(Fireball 1080/1280)使昆腾的声誉达到顶峰后,他们决定发展更看重容量而非速度或性能的经济型(所谓的“value”)驱动器。想法本身没错,问题在于他们不是尽力提高磁录密度(areal density),而是采用了更大的盘片,以一种“偷懒”的方法来获得更大的容量,这就是5.25英寸规格的Bigfoot(大脚)驱动器。由于盘片直径较大,磁头的寻道时间很长,而逆潮流的3600RPM转速进一步降低了驱动器的随机访问性能。相对于稳步增长的容量,用户迫切需要性能的提升,“大脚”牺牲性能换容量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倒退。此外,昆腾还曾推出过4500RPM的Fireball TM(不是“TradeMark”的简写!),7200RPM的Fireball Plus系列的第一代Fireball Plus KA的问世时间也落后于希捷和迈拓的同类产品。

基于DEC设计开发的服务器级SCSI驱动器(Fireball的SCSI版本主要面向高档PC市场)遇到的麻烦也不少。与很多美国东西部公司合并一样,对DEC磁盘驱动器业务的收购充满了文化冲突。Milpitas的高端开发工程团队转去设计第二档的驱动器,而Shrewsbury的团队开发最高性能的产品。然而,Milpitas设计的Viking、Phoenix和Katana却一直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比Shrewsbury的产品更好的性能表现。

其中的奥妙在于:DEC的SCSI专业技术体现在设计磁带驱动器,SCSI硬盘驱动器稍晚且重用磁带驱动器的固件(firmware)。他们不去写为磁盘驱动器优化的固件,而是在磁带驱动器代码之上增加一个代码抽象层来执行硬盘驱动器的功能,这样自然会导致性能很差,主轴转速再高、磁头运动再快也是白搭。Milpitas团队在Viking、Phoenix和Katana家族的驱动器中采用没有不必要代码的固件设计,从而能够充分发挥硬件的能力。可悲的是,他们不得不在最后的项目(Orca驱动器)中服从管理层的命令,被迫接受Shrewsbury的代码和微控制器选择。Milpitas的高端驱动器设计就这样在公司政治的干预下于2000年年中含冤而死。

2000年的硬盘驱动器市场正遭遇寒冬,PC销量下滑,经济型驱动器愈发无利可图,以WD为代表的几家厂商不同程度的陷入困境。昆腾决定将其市场份额曾长期排名第二的硬盘驱动器分部出售,买家是我们都知道的迈拓。昆腾保留了DLT磁带驱动器业务,制造NAS的Snap Appliance则被拆分。

之后昆腾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2000年收购磁带库制造商ATL;2002年收购按昆腾许可制造VStape产品的制造商Benchmark Storage Innovations;2005年收购原希捷的磁带业务Certance;2006年收购中高端磁带库制造商ADIC(皆以交易完成时间为准)。现在随着硬盘驱动器市场的回暖,昆腾也终于流露出要加强磁盘系统业务的意图,不禁令人感慨世事难料。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