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10页)
感慨:让过去告诉未来
乍看起来,硬盘驱动器行业与微处理器行业似乎有些相似: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产品都很精密,需要斥巨资兴建高标准的洁净厂房……然而,两个行业的竞争态势却有很大的差别——微处理器行业Intel长时间独步江湖,利润率在30%以上乃寻常事;硬盘驱动器行业却是军阀混战,每过四、五年就来一次大动荡,供应商的数量呈不断减少之势。
造成这种差别的部分原因在于,硬盘驱动器的整合度还没有微处理器那么高,可以从磁头、盘片等供应商处采购到这些部件,硬盘驱动器供应商能够只做硬盘驱动器的整体设计和组装工作——换言之,硬盘驱动器行业的准入门槛没有那么高。这样一来,众多的玩家必然造成激烈的竞争,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前面提到的Conner从红极一时到被收购不过短短10年的时间,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大受欢迎的昆腾(Quantum)也在2001年因经营不善被出售给迈拓公司。与希捷同时代的硬盘驱动器独立供应商有几十家之多,但生存至今的只有这一根独苗而已!
希捷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具有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即不仅设计和组装硬盘驱动器,还能够研发生产磁头和盘片,整个企业的技术含量很高,可以较好地把握行业走向。当然,希捷的独立身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垂直整合能力比希捷只强不弱的IBM硬盘驱动器部门仅仅因为两三年业绩不佳便被出售给了日立(2003年1月成立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Hitachi GST),连证实自己走出困境能力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无论是否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硬盘驱动器供应商都无法回避组装工厂的高额人力成本。虽然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硬盘驱动器的组装始终是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可参考《里面的世界很精彩——硬盘构造再揭秘》一文),这迫使硬盘驱动器供应商每过一二十年便将生产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坚持使用日本和爱尔兰工厂(属于其合作伙伴MKE)的昆腾则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近年来,随着新加坡工厂的成本不断提高,各大硬盘驱动器供应商都把目光转向了拥有大量优质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的中国:
虽然贵州省的南方汇通(GS Magicstor)已经偃旗息鼓,整个中国南部依然是令世界瞩目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基地,中国还从来没有在高科技行业的任何一个具体分支占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20年前相比,硬盘驱动器供应商的数量已经从76家降至目前的9家,如果不考虑较小的Cornice、GS Magicstor(南方汇通)和Excelstor(易拓),就只剩下6家,其中三分之二还是“非独立”供应商(日立、东芝、富士通、三星,全属日韩系)。经过几十年的喧嚣,硬盘驱动器市场又有归于平淡之势,但无论未来如何发展,过去50年历史上那一座座里程碑之中所蕴含着的激情和聪明才智,永远不会磨灭!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