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存储组件源科麒麟PK Intel企业级SSD

源科麒麟PK Intel企业级SSD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SandForce方案如何将两部分缓存数据整合到一起?这就是的DuraWrite——一种类似于压缩的数据精简写入技术。本文将衡量源科麒麟 I Plus处理不同压缩比数据的实际表现;另外根据经验,使用SLC闪存的企业级SSD写入寿命和性能应该明显超过MLC产品,Intel X25-E在实际测试中究竟表现如何呢?

作者:唐僧 来源:ZDNet China【原创】 2011年8月3日

关键字: SandForce 压缩 IOPS 缓存 SSD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6页)

ZDNet存储时代 8月3日 评测

SSD市场分析、Intel/SandForce两大主流方案

在“2.5寸、mSATA齐上阵 SSD/固态混合硬盘大比拼”一文中,我们进行了SSD与传统机械硬盘,还有固态混合硬盘之间的性能对比测试。固态盘在随机访问(特别是随机读)上的巨大优势还让您记忆犹新吗?

这一次,我们不再只是结合企业存储的视角来评测消费级SSD,而是真正加入了以SLC闪存为介质的企业级固态驱动器。此外,除了Intel不同型号的SSD,我们还将重点对另一个固态盘控制器阵营——SandForce方案中的代表产品,源科公司推出的麒麟 I Plus进行分析和讨论。

性能巅峰:源科麒麟PK Intel企业级SSD 

笔者在SandForce官方网站截图:滚动显示相关控制器方案的产品获得的国外媒体奖项,其中就包括有源科RunCore Pro V

如今的SSD领域,Intel凭借着公司品牌影响力,还有和美光(Micron)合资的IMFT闪存制造工厂而在规模和成本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却迟迟未能公布采用自家控制器的SATA 6Gb/s产品。Marvell尽管第一时间推出了SATA 6Gb/s高速接口的SSD控制器芯片,不过存储产品特别是固态存储方面只占这家半导体公司的一小部分比重,因此其产品性能和丰富程度仍显得有所欠缺。

三星和东芝作为NAND闪存出货的全球前2大厂商,都有自己的固态盘控制器方案,他们似乎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OEM方面。除了主流SATA接口的产品,东芝利用收购富士通硬盘部门获得的SAS、FC(光纤通道)接口技术推出了高端企业级SSD;Intel在这方面选择与HGST(日立环球存储,如今已被WD收购)合作,印有Intel型号的控制器芯片中包含后者的技术并只通过日立/西部数据来销售;三星则结盟传统企业级硬盘市场绝对领先的希捷公司,先是在Seagate第二代Pulsar系列企业级SSD中贡献了闪存技术,而后进一步将自己的机械硬盘业务出售给希捷。

在Intel推出新一代支持SATA 6Gb/s的固态盘控制器,以及相关的SSD产品之前,专注于该市场SandForce已经处在了性能领先的地位(指消费级产品)。这家规模相对不大的公司,也提供支持SLC闪存的企业级固态盘控制器,不过至今还没有原生SAS接口的方案(通过SATA to SAS桥接芯片实现)。SandForce为其客户提供了面向主流市场的多种选择,笔者认为,他们目前的成就主要源于有特色的技术。

性能巅峰:源科麒麟PK Intel企业级SSD 

上表对比的4个系列SSD,本文中主要测试的是源科麒麟 I Plus和Intel X25-E。X25-M G2我们使用以前的测试成绩进行对比,而Intel SSD 320(相当于X25-M G3)仅用作与上一代产品在技术规格方面比较参考。

首先,我们看到源科麒麟 I Plus的定位并没有像Intel那样严格的区分为企业级(SLC闪存,未来也将会有eMLC)和消费/民用级,其实从控制器方案和闪存类型来说,麒麟 I Plus按照常规也应该属于消费类产品。不过,大多数这个档次SSD的性能和可靠性,都能够胜任一些写操作比例相对较小、非关键的企业级应用。正如Intel就提供了专门为X18/X25-M 和 SSD 320系列产品制作的“企业级服务器/存储应用”文档。

接下来是容量点,它直接相关于使用的闪存制程工艺。Intel X25-E由于推出时间比较早,50nm SLC NAND闪存只有32和64GB两款容量,很快将面临着被即将发布的SSD 710、720替代的命运;源科麒麟 I Plus、Intel X25-M还有表格中没有列出的SSD 510使用的都是主流的34nm MLC闪存,麒麟 I Plus 120GB和240GB两个容量点更是与Intel使用Marvell SATA 6Gb/s控制器的SSD 510重合。

至于Intel SSD 320,则通过比较先进的25nm闪存工艺带来的高密度,将最大容量提升至600GB。不过,由于25nm MLC闪存的平均写入/擦除周期(P/E Cycle)从34nm MLC的5,000次下降至3,000次,因此相关产品提高了超量配置空间的比例,来尽量确保使用寿命不下降。

在考虑容量的同时,我们也应大致关注一下价格方面的因素。目前个人用户选择SSD的主流范围在80~160GB之间,企业用户采购的容量可能会高一些,但像300GB和600GB这样的产品由于价格较高,短时间内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会太大。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