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6页)
SSD随机读IOPS持平、随机写现差距?
Iometer 4KB随机读测试(无分区/全部容量,测试时间2分30秒,横坐标为队列深度)
在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列出了麒麟 I Plus默认设置和手动选择4KB对齐IO两种设置下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是4KB随机读测试,但由于运行在裸盘上——没有分区和文件系统(NTFS默认簇大小为4KB),而前面提到过4KB闪存页面的SSD仍然仿真成512byte的“物理扇区”,因此一个读I/O请求有可能会跨越2个相邻的闪存页面。设置4KB对齐,或者在实际使用中创建对齐的分区(如Win7)可以避免这种性能下降,这一点和最近开始流行的高级格式化4KB扇区机械硬盘的情况类似。
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列出Intel X25-E和X25-M G2在两种设置下的成绩呢?原因是测试中没有看到差别,也就是说Intel在这方面似乎处理得更好一些。当队列深度达到或超过32时,三款固态盘的随机读IOPS都超过了35,000,相对最好的X25-E也没有超过40,000,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处于同一水平,而不必过多的纠缠于数字了。
Iometer 4KB随机写测试(无分区/全部容量,关闭写缓存[注1],测试时间2分30秒,横坐标为队列深度)
Iometer随机写测试,我们按照惯例在Windows设备管理器中关闭驱动器写缓存的情况下进行。大家还记得Intel X25-M 1,000出头的随机写IOPS性能吗?使用SLC闪存的X25-E企业级SSD在曲线的开始处超过了2,000,队列深度为2时达到2,364,随着队列深度继续增加却出现了写性能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它不支持TRIM指令的缘故吧?其实现有的企业级固态盘基本上都没有提到TRIM优化,因为它们通常要面对的是SAS控制器、RAID等主机环境(也会有对SSD的优化),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由操作系统直接来管理。
注意:上图中Intel X25-E的曲线只到32队列深度为止,因为我们在测试中遇到了一点问题,当然应该只是手头这块“特殊版本”X25-E的个体问题。
再来看看麒麟 I Plus的表现,由于关闭写缓存的选项对它所采用的SandForce方案没有影响(注1:就是说在操作系统中无法关闭SandForce控制器的写缓存),因此在默认情况下(没有4KB对齐)的测试成绩就超过了7,000,而4KB对齐随机写入更是高达11,00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所限,这里的测试结果都是运行2分30秒之后的数值,如果延长测试时间,SandForce方案SSD很可能也会出现像Intel固态盘打开写缓存时随机写IOPS下滑的情况。
尽管SandForce的DuraWrite技术采用了不同方式来管理SSD控制器内部的Buffer,对于企业级产品也可以使用电容来保护缓存中的数据,但受限于成本因素配置电容的产品并不多。
源科公司内部测试结果(仅供参考):Iometer 2008,队列深度设置为32,4KB随机写入测试运行260小时。
我们对麒麟 I Plus的性能还算满意,不过源科公司给出的测试结果显然要更高(见上图)。考虑过各种可能产生差异的因素,终于在测试完成之后注意到了Iometer版本的不同:笔者使用的2006.07.27是最新的稳定版本,而在之后的更新(即人们通常所说的2008、2010)中加入了一些新特性,比如写IO数据的样本特征(读测试直接对应LBA逻辑块地址范围,因此应该不会受压缩方案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Iometer 1.10 rc1写IO数据样本选项:默认设置为“重复字节”
Iometer 1.10 rc1版本中新增的写IO数据样本设置共有3个选项:“重复字节,Repeating bytes”、“伪随机,Pseudo random”和“完全随机,Full random”,默认设置为第一项;而Iometer 2006.07.27则使用了随机数据。这就导致我们测得的是“不可压缩”即最坏情况下的结果,而上面源科公司的参考结果只有在最理想的时候才可能达到,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水平会受到数据特征影响。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Intel X25-E毕竟是将要停产的产品了,如果源科麒麟 I Plus和当前主流的企业级SSD相比会如何呢?在Intel即将发布新一代的SSD 710等产品时,源科公司也在积极地研发麒麟二代SATA、SAS 6Gb/s接口的新产品。另据了解,关于从34nm向25nm闪存过渡引发的寿命问题,源科麒麟系列固态盘将会使用34nm,或者比普通25nm MLC贵20~30%的ccMLC(计算级NAND,相对于消费级而言)闪存来保证可靠性。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