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西数追希捷:跟跑者的春天

西数追希捷:跟跑者的春天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存储时代(www.Stor-Age.com)专访西部数据(WD)亚太区总裁蔡耀祥,对比2008年第四季度希捷(Seagate)和WD的财务状况,分析两家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得与失,以及WD当初对于收购富士通(Fujitsu)硬盘业务的想法。

作者:存储时代——张广彬 来源:Stor-Age.com【原创】 2009年3月20日

关键字: 希捷 西部数据 WD 富士通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2页)

西数:稳健为上,伺机而动

明白了希捷亏损的原因,就不难理解在如此困难的形势下,WD为何还能有微弱的盈利了。

与希捷相比,WD属于硬盘驱动器行业的跟随者,这一点WD亚太区总裁蔡耀祥并不讳言。就像马拉松赛中的跟跑者,紧随在领跑者后面当暂时的第二名,并不丢人,而且还更节省体力,可以伺机超越。那么,作为跟随者的WD,是怎样节省“体力”的呢?又有没有超越的野心呢?

在笔者看来,只采用成熟的技术、不争“第一个XX”的虚名(专捞“偏门”的Raptor家族除外),是WD近年来不断缩小与希捷差距的一大秘诀。这就少去了很多探索的成本,从希捷等“前人”的多种尝试中选择可行者,待时机成熟付诸实施即可,基本上不会走弯路,但这显然不是“WD秘笈”的全部。

关键在于,WD有一套相应的成本控制体系。只采用成熟技术的产品利润率必然不高,因此要严格控制各方面的成本,这也无形中增强了WD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从上页的表格中可以看到,与2007年同期相比,2008年第四季度WD出货量增加了130万台,收入却下降了4亿美元,但是——利润只减少了不到3亿美元!也就是说,仅仅过了一年时间,WD就在降低了1亿多美元开支的同时卖出了更多的硬盘驱动器……

如果与希捷比的话,就更令人叹服了。希捷2007年第四季度5000万台的出货量WD一时半会儿是赶不上的,但以2008年第四季度而言,WD只比希捷少出货150万台。如果不算SAS/FC硬盘驱动器,希捷的出货量应该还不及WD,亏损却是大大的——即使有SAS/FC硬盘驱动器业务的“贡献”,也不至于到4.96亿美元那么多啊……也就是说,若没有传统的企业级硬盘业务支撑,希捷与WD之间的差距会更大。

不过,毕竟两家公司的定位不同,不能要求希捷把成本压低到WD的水平。如果说“WD也不希望希捷降低研发投入”当然有些夸张,可至少看起来WD很享受“跟跑者”的状态。只要希捷能在Luczo的带领下及时止住颓势,不将老大的宝座拱手相让,WD是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充当“领跑者”的。

对待富士通的态度,或许能很好地说明WD的上述心态。WD有意收购富士通(Fujitsu)硬盘驱动器业务的传闻在去年就已出现,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蔡耀祥也承认确有其事。富士通硬盘驱动器业务最终花落东芝(Toshiba),笔者当天所作的专文评论中提到了两大原因,蔡耀祥在认可之余,亦予以不同程度的补充和修正。

西数追希捷:跟跑者的春天

WD出示的2.5英寸移动型硬盘市场的排名变化表,到2008年第四季度(最右端),从上到下依次是WD、日立、希捷、富士通、东芝、三星(Samsung)

首先,WD确实不需要富士通的2.5英寸移动型硬盘业务。根据WD提供的数据,他们已经以微弱的优势超越日立(Hitachi GST),成为2.5英寸移动型硬盘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厂商。东芝和富士通的市场份额都在15%左右,加起来也就30%,仅比WD高5个百分点左右。在仍然以OEM为主导的2.5英寸移动型硬盘市场上,东芝和富士通共同的客户肯定会寻找另外一家作为补充,因此合并后的市场份额显然达不到简单相加的理论值。换句话说,如果是WD出手收购,也要面临类似的结果。

那么,WD是否有意去竞逐东芝与富士通合并后空出的这一部分市场呢?可能性不大。上页的表格最下面一行的数据很有趣:一年之间,WD的2.5英寸硬盘驱动器出货量提高了近60%,占总体出货量的比例也从约25%猛增至约40%,可是WD的营收和利润却不升反降,足见该市场早已不是高利润的天堂。

西数追希捷:跟跑者的春天

从上到下依次是:WD、日立、希捷、三星、东芝、富士通,截止到2008年第四季度

事实上,由于每一家主流的硬盘驱动器供应商都有2.5英寸移动型产品线,这个市场6家厂商齐集,竞争异常惨烈。蔡耀祥表示,2.5英寸移动型硬盘驱动器每季度价格下滑的幅度都超过20%,远远超过每家公司的承受能力,富士通便是扛不住长期的亏损才决定退出。

蔡耀祥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利润比市场份额更为重要。现在2.5英寸移动型硬盘驱动器售价已经低于成本,卖得越多赔得越多,因此,尽管WD可能有(每季度)4500万台的生产能力,却只交付了3550万台。为了保住利润,WD宁可丢失部分市场份额,但也不会坐视这种情况的发生,而有可能将一部分产能转去生产3.5英寸硬盘驱动器,毕竟那个市场的竞争者要少两家,实力也没有如此接近。

至于富士通的企业级硬盘业务,笔者曾认为对于已开始自力更生的WD,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倒是东芝会认为起码目前还有利可图。对此,蔡耀祥笑言,何止东芝有利可图?WD也是一样的。言下之意,WD一直很羡慕希捷企业级硬盘业务的高额利润,即使为此提高一些研发成本,也是值得的。

西数追希捷:跟跑者的春天

在传统的企业级硬盘市场上,WD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WD终究没有出手富士通硬盘业务。东芝可能是占了一些同为日系厂商的便宜,但在商言商,最关键的应该还是富士通的要价对WD而言偏高。在WD看来,收购富士通硬盘业务虽然可以立即获得在企业级硬盘市场上与希捷相抗衡的能力,但却要背上2.5英寸移动型硬盘业务的“包袱”,并为此接受更高的收购价格,确有弊大于利之嫌。

到了坐二望一的地步,要说WD没有超越希捷之心,恐怕没有人信。不过,常年的跟跑奠定了WD稳健的风格,他们希望以自己认为合理的代价达成收购(但对方显然不能接受),而不会不顾一切地吃下富士通硬盘业务。否则,很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经营不善),性情大变(整合不利),最终的下场或许比照着一本假的《九阴真经》苦练的欧阳峰更为悲惨。尤其在今日的大背景下,没有人愿意重蹈昔日迈拓收购昆腾(Quantum)的覆辙。

与其费尽心力谋夺老大之位,不如先继续快乐地当一阵“大老二”再说……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