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7页)
扬长避短: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过去的一年中,苹果公司的iPad和新一代MacBook Air相继推出,在消费类产品中掀起了新一波的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驱动器,俗称“固态盘”)热潮。不同之处在于,在以iPad和iPad 2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市场,SSD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存储配置;而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目前还只有MacBook Air这样的高端产品,才能做到标配SSD。
一种技术能够被某个市场接受到什么样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相对优势与客户需求的契合度。听起来有些拗口,正好以SSD为例来说明一下。
2008年,某知名企业存储厂商对SSD与HDD价格走势的预计,笔者当时就认为过于乐观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不要说2010年年底SLC NAND SSD成本低于15K RPM HDD的“乐观估计”没有实现,2014年SSD成本追平硬盘驱动器的“保守估计”也很不保守
众所周知,与硬盘驱动器(HDD)相比,SSD的优势有很多,包括更好的性能、更短的响应时间、更低的能耗、绝佳的抗震性,提高的幅度从几倍到几个数量级不等,还有几乎不受尺寸限制,可以做到很小的外形,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劣势主要是容量不足,价格偏高。
就平板电脑而言,上面提到的SSD的优势,都是非常必要的,劣势则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容量至少够用,而价格在整体成本中所占比例也不算大。比较之下,SSD对硬盘驱动器占尽上风,所以是……必须的!
2.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驱动器与SSD价格对比表(2011年4月,单位:美元)
表中所列驱动器接口均为SATA 3Gb/s
硬盘驱动器都是希捷官方网站零售价;
Intel SSD 320则是千块批发价(零售应该只高不低);
Intel X-25E来自Intel官网上列出的零售商最低价。
关键有两点需要注意:
在同一系列中,随着容量的提升,硬盘驱动器的单位成本呈明显下降趋势,SSD则变化不大。这是由两者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此处不展开论述。要点是结论——容量越大,硬盘驱动器的成本优势就越明显。如果要获得最大的容量,SSD的价格是HDD的十倍以上;
由于仍采用过时的50nm工艺,X-25E的容量很小,报价也有一定的水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基于SLC NAND的SSD,成本又比基于MLC NAND的SSD高一个级别。
这些优势在笔记本电脑中也适用,但有半数左右不是很迫切的需求,譬如抗震性、小尺寸,至于省下的那点能耗,在动辄数十瓦的CPU面前,简直是浮云。劣势则被放大——百十GB不够用,数百GB价格又太高,而且用来保存不常访问还占用很大空间的视频等内容也不划算。因此,硬盘驱动器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企业级SSD的道理与消费类SSD是相通的,说来说去,就四个字:扬长避短。
上溯起来,企业级存储领域开始接纳SSD的时间,并不比消费类产品晚。早在三年多以前,也就是2008年1月,已经有存储大厂宣布在高端存储系统中支持采用SLC NAND闪存的SSD。这么迫切是有道理的:在消费类应用中顺序访问所占比例较大,SSD在这方面的带宽性能,也就是硬盘驱动器的几倍而已;而在高端存储环境最看重的随机访问性能上,SSD的IOPS(I/O per second,每秒I/O数)是硬盘驱动器的30倍以上!
企业级SSD领先厂商STEC以其旗舰产品ZeusIOPS SSD与企业级硬盘驱动器(eHDD,10K/15K RPM,反正在SSD面前都差不多)进行的对比,左侧是IOPS性能, SSD在读取时78倍于eHDD,写入时不到10倍;右侧则显示在同样达到135K IOPS的情况下,SSD的能耗比eHDD低了近两个数量级。数据有一定夸大成分,仅供参考
并且,考虑到SSD的能耗通常是15K RPM硬盘驱动器的几分之一,达到同样的IOPS性能,全换成SSD,能耗可能只有硬盘驱动器的百分之一左右。这样大幅度的节省,对于会有成百上千个驱动器的存储系统来说,绝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IOPS性能可不是衡量存储系统的唯一指标,至少,还有容量需求也必须满足。虽然IBM是首个在中高端存储系统中采用STEC MLC企业级SSD的厂商,成本比SLC有所降低,但仍在15K RPM硬盘驱动器的10倍以上。与平板电脑、PC乃至服务器不同的是,由于数目众多,驱动器在存储系统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可是相当的大,如果都换成SSD,是绝大多数企业所无法接受的。
好在,也正是因为多驱动器应用的特性,使得存储系统不会像平板电脑和大多数笔记本电脑那样,只能在SSD与硬盘驱动器之间选择一个。因此,SSD和硬盘驱动器可以共存,把需要高IOPS性能、访问频度高(往往也是高价值)的数据放在SSD上,而用硬盘驱动器存储更大量不经常访问的数据,各取所长。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分层存储吗?有什么新鲜的,前些年热炒ILM(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时就知道的概念了。
这话只对了一半,因为ILM促进了分层存储概念的普及,却没能真正解决如何分层存储的问题。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