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关于希捷收购OCZ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笔者曾经考虑过他们寻求出售的原因,影响成交的因素等。有人因此再次联想到Fusion-io会不会成为收购对象?他们目前仍保持着服务器PCIe闪存领导者的地位。今天又看到STEC公司——这家企业级SSD“没落贵族”的财报,使我想起了一句俗话:“买涨不买落”?
“买涨不买落”泛指一般的投资规律,至于投资对象可以是股票、黄金... 乃至玉石、楠木等各种商品。不过“买涨”也意味着要承担已经抬高的成本,以及价值可能下跌的风险。因此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希望在低谷中“抄底”从而捞上一笔。
笔者不是研究经济方面的人士,所以相关讨论就到此为止。接下来我们想就潜在的SSD收购案可能涉及到的几家厂商,分别从消费和企业存储领域,谈谈他们各自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等。
希捷 & WD:消费级SSD观望者
在WD收购了日立环球存储(HGST)之后,尽管希捷通过合作获得三星硬盘业务也无法改变“老二”的地位,但他们在企业级硬盘市场中仍占据超过半数的绝对市场份额优势。同时希捷也在不温不火地开展着Pulsar(脉冲星)系列企业级SSD业务,但对于消费级SSD市场一直处于观望。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闪存在企业存储市场中的重要性、增长前景都被看好,而且利润相对丰厚,希捷在SAS(串行SCSI)接口上的技术经验也可以发挥;而另一方面,可以说他们没有消费级SSD的竞争优势,闪存制造被几大巨头垄断,成熟的控制器方案使得进入门槛很低,希捷的磁记录、机械组件控制技术以及硬盘工厂等都不能派上用场。
今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IDF 2012大会,Adaptec展台上看到的希捷Pulsar.2 200GB MLC SSD(6Gb/s SAS接口)
同样作为硬盘领导厂商的WD,如今在SSD业务的进展上与希捷还是比较相似的。他们通过收购HGST获得了SAS和FC接口的企业级SSD产品线(见下图),并没有全面进军消费级SSD市场。
从硬盘到SSD:制造密集型的同质化问题
使用闪存介质,具有高性能(主要是随机访问IOPS)、低功耗、小尺寸、抗震能力好等优点而单位容量价格较高的SSD,与大容量低成本的硬盘将在今后数年内长期共存,已经基本为业内所共识。那么消费级SSD市场应该被人们所看好吗?随着闪存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容量上升的同时平均价格也在下降,而这些却不代表SSD厂商们都在赚钱。
从多年以前昆腾将硬盘业务出售给迈拓(Maxtor),到后者被希捷收购,再到去年的HGST和三星... 硬盘厂商数量的不断减少的同时,我们见证着这一行业早已进入微利时代。当然硬盘的微利并不代表没有技术含量,只能说行业内厂商的技术发展水平、生产成本等方面接近,产品同质化较严重。
那么,是不是主流的(消费级)SSD行业更是如此呢?从上游的闪存厂商,三星、东芝、美光/Intel等延续着像DRAM那样以投资新工艺、扩大产能来降低成本的半导体芯片竞争方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又一个恶性循环;SSD控制器厂商的情况相对好些,LSI收购的SandForce、Marvell等几家主要厂商的产品各有特点;而再往下游的SSD模组厂商,似乎拼的又是规模。
OCZ业务扩大,却持续亏损
OCZ这几年在SSD领域可以说出尽了风头,他们通过收购Indilinx获得了SSD控制器算法的核心技术,据说目前排在独立SSD厂商市场占有率的第一位。不过前有Intel这样利用品牌优势打市场,以及与LSI合作的运营模式;后有像三星、东芝、Hynix这样从闪存颗粒、控制器到DRAM缓存全部自产拥有垂直整合优势的强劲对手,OCZ也不免陷入同质化和价格战中,有些不能自拔,以至于需要寻求收购来缓解财务方面的困难。
“OCZ CFO Arthur Knapp承认,虽然公司季度收入猛增了54%,但他们的现金流出现了一些麻烦,尤其是会在第三季度遭遇不小的挑战,第四季度才有望会转。”
那么如果希捷、WD或者美光此时出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占领市场——这是肯定的,不过不是最终目标。盈利?我们来想象一下,未来SSD厂商会从现在这样的“雨后春笋”般逐渐减少吗?那时的利润水平能否提升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现在还不太好下结论。对于希捷和WD这样的厂商来说,既使由于SSD的发展而令HDD增长减慢或者销售额下降,其规模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多大的变化。而本身的低利润模式已经使他们的股价不高,投资人更看重的应该是盈利能力,补充消费级SSD业务短期内似乎看不到在这方面的效果?
就在收购传闻出现后,当天OCZ股价迅速上涨22%,达到了5.57美元,市值也因此多出来6800万美元达到3.76亿美元。
接下来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企业级SSD。一方面希捷和WD已经拥有了传统驱动器形式的企业级SSD,尽管两家公司在闪存控制器技术上分别依赖与三星和Intel的合作,以OEM为主的业务模式在市场中还显得不太突出,但好歹也有了立足之地;而在另一种迅速增长的产品——PCIe闪存卡上,有必要进军这个领域吗?
随着当年EMC在阵列中开始出货光纤通道SSD而一时股价暴涨的STEC,如今有点快要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该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是唯一能够提供具备企业级可靠性的SSD厂商,但他们最近一直在下滑。
STEC截止今年Q2的收入和利润
“STEC在2012年第二季度收入4070万美元,远低于去年同去的8250万美元,该季度STEC净亏损高达4960万美元。根本的问题是,STEC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已经很老的第3代ZeusIOPS产品,而第4代产品以及PCIe闪存卡要花很长时间推向市场。从FPGA到ASIC以及 NAND方面都是很大的变化,因此认证的过程有些漫长。”
“屋漏偏逢连夜雨”,用这句话来形容今天的STEC再合适不过了。“美国金融监管机构SEC指控STEC CEO Manouch Moshayedi涉嫌内幕交易。SEC称他曾利用机密信息在股票二次发行中牟利。”
与STEC相比,Fusion-io可以说同样是掘到了SSD的“第一桶金”,尽管时间有先后,形态有不同(PCIe vs. 驱动器)。从去年他们上市至今,服务器PCIe闪存卡现在成为了人人都“垂涎三尺”的东西。LSI、美光、Intel、SanDisk等知名厂商纷纷推出此类产品。
STEC Kronos PCIe SSA(固态加速卡),与美光为EMC VFCache提供的闪存卡同属于单芯片ASIC控制器方案体现出技术实力,我们同样还关注过他们的EnhanceIO缓存软件。而今天这些产品似乎还没有给该公司带来效益。
LSI等宣称自己的SAS控制器+SSD模块方式,拥有良好的操作系统兼容性;美光、STEC推出的ASIC方案“PCIe SSD”理论上可以拥有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系统资源占用;甚至国内的初创厂商在网上都敢于拿自己的产品和Fusion-io“叫板”,后者面临的挑战不可谓不大。
而Fusion-io为了稳固其市场地位,不仅收购了的ioTurbine虚拟机缓存软件,还不断收罗从Linux Kernel到文件系统方面的人才,发力软件增值功能。今年先是推出Atomic Write闪存API。上周五,他们又发出了ION(离子)软件及相关解决方案,开始进入外部共享闪存加速领域。而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EMC计划推出的Project Thunder(代号雷电),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SanDisk Lightning PCI Express企业级SSA
还记得Pliant吗?他们也较早地推出了SAS接口的Lightning(比EMC闪电计划提出要早)系列企业级SSD,并在两年前就获得了一系列OEM客户订单,其中包括在戴尔PowerVault MD3200/3600系列低端存储系统上采用。Pliant后来被SanDisk收购,不过今年他们推出的PCIe闪存卡在笔者看来并不突出——采用了LSI Falcon(第一代6Gb/s SAS2008控制器,与Intel SSD 910相同)桥接芯片。这样就和Intel等厂商面临同一个问题——与LSI自家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机会不是没有,但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从今天STEC和Fusion-io的表现来看,二者都曾面临保持市场优势和增长的压力。但我们甚至没看到前者收购像样的初创厂商,而后者则凭借着一定的前瞻性、不断在技术上努力来巩固用户基础并推出创新产品。
尽管Fusion-io仍然是卖得最好的PCIe闪存卡,但谈到被收购的对象时,从去年上市之后他们就有点不合适了——市值太高(相对于公司规模而言)。STEC的股价倒是下跌了不少(市值仍然有大约3.52亿美元),不过该公司迄今为止被广泛称赞的几乎只有FC/SAS接口的ZeusIOPS SSD——对希捷和WD来说已经引不起太大的兴趣了。
最终收购OCZ的将会是谁?又有谁会对STEC或者Fusion-io感兴趣呢?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