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从RAID-1到RAID-6各自的优劣,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特定存储需求的RAID。
数据是许多组织机构的命脉,对数据快速可靠的访问是企业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同样的,很多组织机构都会采用某种级别的RAID(廉价冗余磁盘 阵列)来保护数据的完整。现在你可以看一下周围有多少人因为RAID-5的简单以及看似最符合需求而在服务器上进行采用。虽然在很多情况下RAID 5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比较注重最初的写入性能,那么别的级别RAID可能也有不错的表现。现在你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解释RAID 10和RAID 50的设计目的?这些比较新的RAID级别可以克服RAID 5的某些缺陷,同时依然能够保证存储系统有足够的冗余。本文将逐一评价具有代表性的RAID级别的优点和缺陷。
RAID 0 (条块磁盘)
所需最小驱动器数量: 2
最大容量:磁盘数量x 单个磁盘容量
描述: 写入磁盘的数据被分为区块并分别写入各个磁盘。
优势: 由于数据的读写均通过多轴进行,输入和输出负载被分散,因此读写速度非常迅速。从理论上来说,磁盘数量越多,系统性能越好。通常情况下,如果追求性能上的改进,最好使 用Iometer检测具体的存储性能,因为实际的改进可能没有预想的明显。
缺陷: 当某个磁盘出现问题,整个磁盘阵列都会出现故障,因为这一级别的RAID没有任何安全装置。磁盘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故障风险的增加。
RAID 1 (磁盘镜像)
所需最小驱动器数量: 2 或者2的倍数
最大容量: 磁盘阵列总容量/2
描述: 所有数据会复制成双份分别存储在两块物理硬盘上,提供高级别的冗余。
优势: 可靠性很高。故障只会影响一块磁盘。RAID 1 的读取性能比较高(与单一磁盘的性能相当或更优)。
缺陷: 由于每个磁盘都有一个镜像磁盘,因此运营成本增加了100%。由于需要在两块磁盘上写入数据,因此写入性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即使这样,其写入性能也好于其他级别的 RAID。
RAID 2: 已停止使用。
RAID 3 (带有校验信息的并行传输磁盘)
所需最小驱动器数量:3
最大容量: (磁盘数量-1) x 每块磁盘的容量
描述: 数据按字节被打散后平均的写入各个磁盘。所有的校验信息另外写在单独的专用磁盘上。
优势: 可以允许单独磁盘上数据的丢失。连续写入性能可以接受。连续读取性能比较好。
缺陷: 使用不广泛,因此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比较少。RAID 3一般被认为比较有效。随意写入性能较差。随意读取性能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