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SATA 的特性,诸如点对点连接、更高速率、更高安全性的CRC编码、热插拔以及电气结构的简化等等,都是对现有处于低端应用的ATA 磁盘系统不足之处的极大提升。由于未来高端磁盘存储系统的可见前景是SAS,与SATA 为同一系统,SAS可兼容SATA,因此SATA在企业存储领域的应用,除了将ATA磁盘系统的应用面拓宽之外,也势必将推动磁盘存储系统整体的进步,除了性能的提升以外,SATA 能让用户以更低成本拥有原有SCSI系统所提供的特性,这对企业应用的存储系统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壮剂。
但对参与SATA标准最初推动工作的各家厂商来说,SATA在个人消费领域的前景还不足以令他们欢呼雀跃,SATA在企业级存储上得到广泛普及,才是未来SATA 的光辉大道。
观望中前进
就SATA的技术特性而言,以往PATA在低端服务器、磁盘阵列以及NAS上的应用它都可以取代,并且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性能,对以寻找技术热点而刺激应用,冲击市场为基本手段的企业级存储设备厂商来说,SATA应该受到追捧才对,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清华同方光盘王旭这么说:“我们目前在考虑,但还没推出基于SATA 的产品,SATA 在世面上还算新事物,大家都在观望。”对于原因,他的看法是对磁盘阵列和NAS厂商来说,SATA不是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SATA成为主流之后跟上而已,也不必做什么投入,也无须太多关注,“自然替换就好,我们更关注的,是能改善用户应用的问题。”
DFT 的技术支持工程师黄海兵也说:“在我所接触的产品里,支持SATA的磁盘阵列和NAS 很少,我们公司的NAS 也没有用SATA,我感觉主要原因可能在研发上,不过新技术从研发到产品化肯定有一个周期。”
深圳思创存储在去年年底推出了SATA磁盘阵列,但还没有成为主流产品,思创的售前经理陈浩认为SATA 肯定是个大趋势,并行IDE 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所以SATA 的传输速率吸引了存储界的目光,而在SCSI技术方面ultra320通道并没有全面推广,相应的芯片上游厂家一直推迟发布日期,在光纤设备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需要有一样性价比高的设备推动存储市场的消费,这对SATA来说是个机会。
“但是大家都在观望”,陈浩也这么说,他把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国内的技术能力,芯片业滞后必然影响到存储产品的设计生产,而在全球,能够生产存储芯片和存储控制器的上游厂商屈指可数,因为不具备核心技术,所以国内业者在这个新的领域没有主动权,只能等待SATA各个环节都成熟,大家都不愿意在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投入。
第二个方面是用户,“用户也不愿意贸然接受新东西,他们需要看到更多的实际案例,谁也不想当白老鼠。”陈浩说用户对SATA还不够了解,都是他们介绍之后用户才感兴趣的,并且用户对SATA的信任度也不高,远不如SCSI,当然,他也认为这里面也有价格的因素,目前只SATA硬盘就要比PATA高出15%,再加上在控制器与主机上的相关接口设备,成本上还没有体现出优势来。
而IBM、EMC、HP、DELL等厂商在实现SATA上进展比较快,HP 的NAS 产品采用的是SATA 磁盘系统,EMC 也将推出SATA&FC磁盘阵列,可用SATA和FC硬盘,能集成到SAN中,国内公司如同有也推出了SATA磁盘阵列,但对采用SATA,这些公司更多是出于整体方案性的考虑,不把SATA作为一个技术革新的重点对外推广,很多时候,产品资料中仍然以IDE 硬盘系统概括。
卡在最后一公里
相对于外部存储而言,内部存储的产业环节要短得多,因此内部存储中SATA的企业级应用情况要好一些,以联想在今年1月推出的万全T200 2100 为代表,该服务器内装Adaptec 1210SA SATA RAID 控制卡,将服务器内部磁盘系统提升到了SATA 平台,而包括HP、IBM、Sun、DELL 等厂商在自己的服务器、工作站的内部磁盘系统中,都把SATA作为一项改善服务器性能的重要技术加以应用和推广。
实际上,内部存储系统对SATA的青睐来源于芯片组、主板及控制器厂商对SATA的追捧,这种追捧又来自个人消费市场,SATA 概念股的火热。这种情况似乎显得有些复杂,摸不着头绪。因此想看清SATA 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先把SATA的产业结构搞清楚。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把SATA与“一种新的IDE 硬盘”这个概念等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SATA 是一个新的数据通讯接口标准,在它的旗号下,围绕着几个角色,它们包括:芯片组,控制器以及硬盘等,这也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应用的载体及处理环节:芯片组提供数据与处理器之间的通讯功能,控制器则是实现数据传输标准的功能,硬盘当然是相应的数据载体,这三者都要集合在SATA这个大旗下,才能实现SATA的特性。而在目前,SATA 1.0标准过渡性还比较强,要完全实现SATA的特性存在诸多限制,技术上还未完全成熟。
在内部存储领域,产业环节很短,芯片组厂商、控制器厂商和硬盘厂商交织在一起,一项技术的推动很容易形成共振。在芯片组领域,目前Intel、SiS、VIA 以及nFORCE都有了支持SATA的南桥芯片,控制器领域,这原本就是他们一个新的业务方向,Promise、LSI、Qlogic 等厂商早早就开始行动,而在主板领域,从2001 年底发布SATA1.0,到2003 年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在芯片组厂商和控制器厂商的支持下,支持SATA硬盘的主板已经遍地开花,硬盘厂商也都有了相应的产品,几个环节一运转,目前在个人领域,SATA 虽然还没到大规模普及的程度,但几乎也是众人皆知了,这种情绪影响到服务器的内部磁盘系统,才有SATA在中低端IA 服务器上的逐渐流行。
到了磁盘阵列和NAS这样的专业存储设备上,情况为什么就不同了?原因在于产业链的环节上,多了包括磁盘阵列控制器以及磁盘阵列、NAS 设备厂商这样两个大环节。
问题并不出在磁盘阵列控制器厂商身上,台湾的乔鼎(Promise)、世仰、普安三家是磁盘阵列控制器的龙头企业,支持SATA 的控制器已经成为他们的业务重点,成本方面也不是问题,支持SATA的磁盘阵列控制器只比传统IDE控制器高5%,而毛利则高出50% 到60%。
也许问题之一,就在于这个毛利上。正如陈浩所言,国内还不具备存储芯片及控制器的能力,只能是外购,源头厂商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就给国内磁盘阵列及NAS厂商制造了不小的压力,控制器、盘阵柜的成本上升,再加上SATA硬盘目前还比一般ATA硬盘高10% 到15%,相对于并非明显的性能提升,整体性价比没有优势,这恐怕是国内相关业者目前都在观望的主要原因。
技术加上成本,就这样,SATA 在最后一公里堵车。
应用的缝隙
SATA之所以在企业应用中还没受到青睐,技术的不完善以及成本较高固然是两个关键因素,但正如清华同方光盘王旭谈到的那样,用户的应用才是关键,那么是否SATA在这方面也还是没有长处?
并不是这样,其实从2002年SATA兴起后,个人消费市场的逐渐铺开,已经给企业应用奠定了足够的基础。在强调整体解决方案,大谈ILM 的如今,存储的企业应用有太多缝隙留给国内的中小型厂商和渠道。
国内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使用IDE 磁盘系统解决存储问题,而SATA 的一些特性,足以改善这些中小企业所经常面临的困扰。
在过去,传统IDE 磁盘系统在RAID 上的实现都很烦琐,并且可靠性不高,价格也昂贵,即使他们所要求的级别不过停留在RAID 0,1 上。而SATA在RAID 的优势就相当明显,不仅可靠性有了提高,同时实现手段相当多样化,这就得益于SATA在个人消费市场的相对成熟。可以通过主板直接实现,也可以通过外接控制卡实现,选择也多样化,服务问题也相对透明。
而针对稍微复杂一些的企业应用,原来可能要考虑盘阵甚至NAS的方案,在一些情况下,都可以通过内部存储方案或者JBOD(独立磁盘系统)实现,也就是说,存储的企业应用门槛会有相当的降低。
一家小型公司的文件服务器准备扩容,本来准备购买磁盘阵列,但在成本以及管理上都存在问题,曾经一度决定放弃扩容,但在看了SATA 的资料后有了发现,结果以一张内置SATA RAID卡,连接四块SATA硬盘,实现了总容量达到480G 的RAID 系统,开销才四千多,并且服务不存在问题,而用磁盘阵列方案,起点就是两万。
如果换用更多通道的SATA RAID卡和更大容量的SATA 硬盘,在内部存储系统上就实现T 级别也不是大问题,SATA 硬盘的数据线长度可以到1米,安装上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对原本向他们推销磁盘阵列的商家刺激不小,尽管这个单子过于低端不值一提,但SATA 无疑能在没完全成熟前,就在企业应用的缝隙中找到不少立足点,当然,这也有赖于SATA RAID 控制卡厂商的大力推动。同样的原理,SATA相对SCSI 而言,在RAID 方面接近SCSI,比传统IDE 系统有了不小的改善,而成本上却大幅降低,在某些应用中,用户如果不强调速率看中成本,难以接受SCSI 方案的话,SATA 盘阵比传统IDE 盘阵有更大的吸引力,这都需要商家去仔细挖掘。
SATA尽管还在技术和成本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完善,但其特性也足以引导商家寻找到应用的缝隙,这对饱受生存压力的中小型存储商家而言,不应该忽略不计。
投机时间不多
DFT黄海兵认为SATA从技术到产品化的周期不会很长,清华同方光盘王旭也认为SATA成为主流的时间很快,相关机构预测,到2005 年,SATA在个人消费领域就将占到60% 以上,而在企业应用领域,将占到磁盘系统的40%,在硬盘厂商的眼中,这些数字还过于保守。
在去年8 月,作为SATA桥接芯片龙头的Marvell 公司就推出速率达到每秒3Gb 的SATA 2控制器,全力推动SATA 2.0标准,SATA 1.0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过渡性方案,有些即使是单芯片控制器,也通过物理层加桥接芯片来实现,但到SATA 2.0 后,这种状况肯定会改变。
机遇都藏在变化中,SATA的影响并不是很重大,但反映在业界和渠道上,自然会有变化,机遇就会出现,听起来有些像投机,但这就是IT业的规律,SATA也有机遇,只不过这个机遇的回报可能并不是金山,而且留给有缘人去抓住的时间也不会很长。(责任编辑:刘燕之)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