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4页)
磁带产品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从单GB成本来看,磁带的性价比依然比目前最廉价的SATA磁盘和最大容量的蓝光光盘还要杰出得多。并且这一点在近期内也绝不会改变。这种结论的依据何来呢?那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始所说的技术间的本质区别。
从物理结构上看,磁盘与磁带、光介质的差异中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存储介质上,都是读写装置和控制电路板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成本(实际上磁盘盘片的成本并不比光盘贵多少)。而磁盘的数据读写磁头和控制电路板(即HSA和PCBA )是和数据的物理载体(即磁盘盘片)封装在一起的。磁带和UDO(Ultra Density Optical)的数据读写磁(光)头和控制电路板都是集成在相应的驱动器上的,是和数据的物理载体(即记录数据的磁带带和UDO光盘)分离的。换句话说,磁带和UDO的读写装置和控制电路与数据的物理载体之间在使用的时候是"一对多"的关系,而磁盘则是"一对一"(采用多碟设计的磁盘也姑且看成一)。前两者对于高成本元件的使用率要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磁盘归档的单GB采购成本肯定要高于磁带和光盘。
而光盘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其单位介质的容量始终不能达到让人满意的程度,并且现阶段容量的增长也确实遇到了技术上的瓶颈。就算是最前沿的全息通用光盘(HVD,Holographic Versatile Disc),也只能可在直径12cm的光盘上保存200GB~300GB数据的产品。这与今年年初刚刚面市的LTO4磁带的800GB(压缩后容量为1.6TB)依然不在一个级别上。况且HVD目前距离广泛应用还有不知道有多远的路要走,至少时间表并不明确。而目前可选的企业级UDO(Ultra Density Optical)光盘的容量依然停留在30GB的水平上。
我们所说的是单位介质的成本问题,而并非包括维护成本在内的总体拥有成本。这是因为随着归档数据的不断增加,大多数归档投资均为长期性投资,而并非备份设备的一次性投资。归档存储介质的成本支出将在日后越来越大,在总成本中占据的比例也将越大。因此再次凸显介质单GB成本的敏感度。
从总体拥有成本上看,目前还是磁盘系统最为昂贵。因为即使采用了MAID这种尽可能折中的办法,其能耗水平还是要远远高于其它两种离线介质的。磁带系统的成本最低。而光存储(例如UDO)则处于二者中间的位置。并且这种格局依然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对于存储介质的长期保存特性。主要就要受到介质所使用材料的稳定性与所处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决定其质变周期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上,外表坚硬的磁盘依然最不尽人意,存满数据的磁盘如果长期(2、3年)被放置不通电的话,那么上面的数据就会存在很大的隐患。这也就是MAID系统上的磁盘即使不读写数据,也会被定期通电运转的原因。磁带的保存周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等)和人为因素(如最让人头痛的磁带绕带质量问题,即难于控制,又对数据保存年限影响很大)。其保存时间介于5-10年间。由于光盘避免了像磁带介质那样的机械机构,因此其运输保存的要求要低得多。此外由于唯一直接接触光盘介质的东西就是激光,所以有些光盘的支持者也认为以这种方式存储数据最持久也最耐用。但实际上目前光介质受到温度与湿度的影响还很大。不过光盘在抗光、抗磁、抗高湿以及抗高温方面均要强于传统的磁盘和磁带。如果环境适合的话,目前光盘的公认的保存年限为15-20年。
光存储可以在物理上做到WORM属性,这比那些通过软件模拟手段获得的WORM属性的磁盘或磁带更为可靠,它在物理上就杜绝了数据改写的可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天生具有WORM优势的光盘更加符合发挥遵从的要求。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