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20页)
持续传输率(下):单碟160GB并驾垂直记录
500GB容量的Deskstar T7K500终于凭借“160GB+”(167GB)的单碟容量在传输率曲线上越过了80MB/s的横线,但我们测试的两个不同配置的型号(固件版本一致)中只有一个做到了这一点。两条曲线从数值到形状都不尽相同,很难用缓存容量的差别来解释。
我们测试的两款500GB的Deskstar T7K500,8MB缓存版(上)的数据传输率略高于16MB缓存版(下)
在新型读通道(Read Channel,其实也有写功能,现在多与硬盘控制器芯片集成在一起)的支持下,近年来推出的硬盘驱动器开始普遍采用自写伺服(self-servo write)技术,即由硬盘驱动器本身的磁头写入伺服信息。由于目前磁头的尺寸已经非常的小,很细微的加工误差反映在成品上都会造成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而磁头的宽度不同会通过其写入的伺服信息反映到磁道上。这样一来,如果要保证磁道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道密度(TPI)可能就不完全相同,可是格式化出来的盘片容量还必须一致,所以只能调整位密度(BPI)——道密度高了,把位密度调低;反之亦然。位密度向下调节容易,向上则是有限制的,若是道密度过低,便只能降低盘片的容量(譬如从单碟133GB变成125GB)。上述位密度随着道密度变化的技术,即所谓的“适应性格式化”(Adaptive Formatting),通过在工厂里对每块硬盘单独进行磁头和盘面相匹配的调整,以优化BPI/TPI的方式对盘面进行格式化。其结果是硬盘的数据传输率依赖于磁头所在点的BPI/TPI,再考虑到多个磁头、多张盘片的情况,造成了同一型号的不同个体之间的数据传输率曲线也会有较大形状差异的现象——两款500GB的Deskstar T7K500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演示。
WD单碟160GB“玩的就是心跳”?
WD1600AAJS的单碟容量正好是160GB,其持续传输率在数值上紧追Deskstar T7K500,但是曲线的上下起伏非常剧烈,表明BPI有较大的波动,TPI应该是相对恒定的,这样对提高产品良率有一定的帮助。由此也可以看到,单碟160GB(包括167GB)确实已经接近了纵向记录技术的极限,厂商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达到目的。
Barracuda 7200.10(上)Barracuda ES(下)的外圈传输率与产品手册中78MB/s的标称值基本相符
相比之下,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Barracuda 7200.10和Barracuda ES就很轻松地接近了80MB/s。虽然对于188GB的单碟容量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要考虑到希捷在数据传输率上一向都偏于保守。两款750GB产品的传输率曲线形状非常相似,数值上的小小差异与Deskstar T7K500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
按照持续传输率平均值(1KB=1024 byte,因此比HD Tach的结果略低)排名,单碟容量没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最后我们将参加测试的所有12个型号硬盘的持续传输率最大值、最小值(通常是传输率曲线的开始点与结束点,对应盘片的最外圈与最内圈)和平均值列在一起,并依据后者排序。由于H2benchw软件规定1KB由1024个Byte组成,因此没有一个能突破80MB/s。当然,如果按照1MB=1024KB来计算,结果会差得更远,看来只有将希望寄托在日立最新推出的Deskstar 7K1000上了。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