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垂直记录的铺路石:500GB级SATA硬盘横评

垂直记录的铺路石:500GB级SATA硬盘横评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目前的产品配置条件下,500GB是纵向记录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大容量。因此,笔者将500GB容量的产品称为“末代纵向记录硬盘”,它们开始采用的一些技术将在今后两年推出的垂直记录硬盘中获得广泛的普及,加上750GB的Barracuda 7200.10/ES,我们将在本文中看到这些...

作者:存储时代——张广彬 2007年2月6日

关键字: SATA NCQ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20页)

Barracuda 7200.10:PMR与LMR的混合体

希捷的7200RPM ATA硬盘家族,从十年前开业界先河的Medalist Pro 9140(著名的“大灰熊”,金牌系列的高端产品),经过Barracuda ATAATA 和Barracuda 7200.77200.9的变迁,到Barracuda 7200.10正好是第十代。回想Medalist Pro 9140使用的还是MR磁头,而Barracuda 7200.10已经发展至TGMR磁头和垂直记录技术,不免令人感慨“沧海桑田”的巨变。

Barracuda 7200.10的外观与7200.9基本相同,观察标签成为主要的区分手段

前面在介绍Barracuda 7200.9的时候曾经说过,其与7200.8本质上是同一个设计——如果只看外形的话,很难让人相信这样的观点,因为7200.10才像是7200.9的孪生兄弟。从顶盖、底托直至PCB的形状和布局,Barracuda 7200.10都和7200.9一模一样,而且也有硬盘控制器芯片集成缓存或独立SDRAM芯片的两种配置方式,似乎必须依靠标签方能较为迅速地“验明正身”。

Barracuda 7200.10增加了将接口速率限制为1.5Gb/s的跳线

不仅如此,Barracuda 7200.10还继承了Barracuda 7200.9在单盘片型号中采用20mm薄型设计的做法,容量从40GB到160GB,均提供8MB或2MB缓存的选择,并将平均寻道时间延长至11ms以降低噪音。不同之处在于,7200.10的单盘片产品全部为薄型设计,而7200.9初期仍为常规设计,后来才补上薄型设计的新型号。

Barracuda 7200.10的单碟容量在垂直记录技术帮助下达到了188GB

注:300GB型号面向OEM客户,保持这个容量点的连续性,以后可能不会再有,实际上与320GB型号是同样的产品

其实,Barracuda 7200.10的单盘片型号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批代号“Nighthawk”(夜鹰)的产品投产较晚,并且采用了垂直记录技术,否则希捷委实没有必要在已经有了薄型设计的Barracuda 7200.9之后“多此一举”。型号中的数字以“15”收尾的“夜鹰”们单碟容量仍为160GB,其使命主要在于进一步推动生产线向垂直记录技术的转换,而同样规格的Barracuda 7200.9并未停产。

Barracuda 7200.10继承了7200.9的四碟设计,但垂直记录技术的引入在两者之间划出了界限。不过这个界限并不是很分明,因为只有750GB和160GB(及以下)容量的Barracuda 7200.10才是用垂直记录技术实现的,200GB500GB仍采用单碟160GB的纵向记录技术。当然,7200.10的单碟160GB扩展到了23碟,比7200.9的仅限于1碟小有进步。

希捷公司北亚区技术行销经理朱秋男先生曾经说过,单碟188GB的Barracuda 7200.10磁录密度(areal density,也称“面密度”)达136Gbit/sq.in(平方英寸,也可写成in),而超过120Gbit/sq.in就必须采用垂直记录技术了。从7200.10产品手册中的数据来看,500GB及以下容量(纵向记录技术)的磁录密度确实不到120Gbit/sq.in,但750GB容量(垂直记录技术)的磁录密度也没到130Gbit/sq.in。第一款垂直记录硬盘——东芝MK4007GAL/MK8007GAH的磁录密度为133Gbit/sq.in,日立(Hitachi GST)Travelstar 5K160的磁录密度为131Gbit/sq.in,同属第一代(量产)垂直记录硬盘的Barracuda 7200.10有128.2Gbit/sq.in的表现较为合理。

Barracuda 7200.10各容量的记录密度及相关参数表,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要分析对待,而160GB及以下容量因采用单碟160GB的垂直记录技术,情况又有所不同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从200GB到750GB的Barracuda 7200.10,道密度均为145kTPI(track per inch,每英寸磁道数),750GB胜在位密度更高,达到926kBPI(bit per inch,每英寸bit数),超出其他容量至少100kBPI。位密度直接影响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所以750GB的最大持续数据传输率具有明显优势。有一个反映道密度和位密度之间关系的概念叫做位纵横比(Bit Aspect Ratio,BAR),即BPI与TPI的比值(BAR=BPI÷TPI)。同样的单碟容量,具有较大的位纵横比通常代表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数据传输能力。

由此可以看到垂直记录技术的作用。相对而言,纵向记录技术要把道密度提上去并不是很难,难的是位密度——必须缩小磁位单元的长度,而这将受到超顺磁性效应的限制。换言之,通过缩小磁道间隔的方法或许可以把单碟容量从133GB提高到150GB,但对提高硬盘的性能却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通过改变磁位单元的磁化方向,并采用具有更高矫顽力的磁性材料(纵向记录技术部分受到写入磁头的限制,前面两页有详细说明),垂直记录技术允许缩小磁位单元在盘片表面上的长度,从而提高了位密度,使同样的时间内有更多的数据位通过磁头,在主轴转速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实现数据吞吐量的增长。与500GB及以下容量相比,750GB的Barracuda 7200.10更高的单碟容量完全靠提升BPI实现,理所当然地在位纵横比上占据优势

160GB的Barracuda 7200.10的位密度介于200GB500GB和750GB之间,道密度则略低,磁录密度应该在110Gbit/sq.in以上。以7200.10推出时希捷对垂直记录技术的掌握,单碟188GB的良率不会太高,精挑细选磁头和盘片的组合,满足需求量本就不大的750GB容量的供应是可以的,向下推广就不合算了。其后“夜鹰”的诞生表明,稍微降低位密度和道密度,把单碟容量减至160GB,便可以解除良率的困扰,进入160GB及以下容量的主流市场。由此看来,不排除希捷将垂直记录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到200GB500GB容量的可能。

类似于日立的TFC或WD的DFH,Barracuda 7200.10具有自动调整飞高(Adaptive Fly Height)的功能,根据运行环境的不同自动调整磁头的飞行高度,力求最大限度地确保整个盘片范围内读写性能的连贯性。清扫(Clean Sweep)功能让磁头在硬盘驱动器加电旋转时扫过整个盘片,以清除盘面上的不规则颗粒,从而维护介质的完整性和硬盘的可靠性。此外,直接离线扫描(Directed Offline Scan)功能可以在没有数据访问操作时运行诊断程序。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