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金融行业是信息化应用最早的行业之一,作为金融行业的新生领域基金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这些年我国基金规模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管理着大量资金,基金行业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是可想而知的。而数据存储作为数据安全保障的基础,自然也是基金公司的IT部门不能忽视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张轶在接受ZDNet采访的时候,讲述了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对存储的认识、理解和未来的应用趋势。
存储容量:呼唤高效
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目前位于全国前十大基金公司之列,公司总的存储容量不超过30TB。张轶表示公司每次进行数据整理的时候,整理出真正在使用的数据总量只有12-13 TB左右。
张轶解释了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其实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原因是金融行业的特点要求存储的余量相对较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盘阵的容量使用超过60%,我们就会考虑扩容了。第二点也和我们的历史形成有关,虽然我们只有不到30TB的容量,但是从实际上来讲,我们有五台物理的磁盘阵列。其实这也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张轶表示,公司的投资系统,因涉及到上千亿资金的投资数据,对数据安全性要求非常高。虽然该系统存储容量很小,每台盘阵只有2个TB的物理容量,却使用了两台磁盘阵列。IT部门不仅仅是在一台盘阵上做了RAID,同时在两台盘阵之间做实时镜像,将系统数据分别写在两台物理的、独立的盘阵上。而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像这样的使用的盘阵一共有两对。工银瑞信真正的主应用盘阵是IBM的DS8100系列,共有20多TB的容量。
张轶解释了这样进行数据存储的原因,主要源于工银瑞信拥有两处物理办公地址,两边都会产生数据,从数据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两边都需要高级别的数据存储。张轶坦言,按照系统规划来说,他们会逐渐取消小盘阵,慢慢集中到一个或者一对大盘阵上来。而使用高端盘阵的原因也是基于此,这样在数据的管理、性能、资源调配上也会方便很多。
存储管理:需要整合
工银瑞信目前的应用分为在线应用和批量应用,从规划而言张轶希望把应用都集中在一个或者一对大的盘阵上。“这样,我们白天在线交易比较忙时,我们可以将资源分配给在线应用;晚上进行批量处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资源给批量处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安全性和可管理性,毕竟物理设备越多,管理起来就越复杂。”
当谈到目前的存储系统是否可以满足需求时,张轶给出的评价是部分满足。这种满足体现在基本指标、系统的可靠性等。但是让张轶感到困扰的是管理的不方便,因为现在盘阵管理大都采用传统的LUN模式管理,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我非常希望盘阵的管理可以象小型机的CPU和内存的管理一样,有图形化的界面。采用拖拽的形式可以把CPU和内存随意调配,也可以制定一些计划任务,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自动调动管理。”在张轶看来,这样的管理不仅仅是可视化的,而且是可编程的,可调试的,使用自动控制来减少人工干预。虽然目前在存储管理上已经有不少产品,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这样的管理,但是令张轶所在IT部门感到麻烦的是这些产品或者需要更改底层的存储系统支撑程序,或者需要对应用进行改造。这样一方面会有不兼容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基金行业是单一应用供应商,其应用相对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造实施也就相对困难。对于存储整合,张轶表示不仅想过、规划过,也实施过,但是因为种种限制,目前还很难达到理想中的状况。
未来构想:弱化存储硬件管理,自动化是出路
虽然基金行业的存储应用是这种状况,但是张轶给出未来他对存储的构想,也确实让我们感到意外。
“我希望未来3年、5年,在我的概念中,可以弱化存储硬件平台本身的管理。这里不是说存储不重要,相反是更重要。我所说的是在硬件管理上弱化它,我不再需要存储硬件平台独立的管理,而是把其纳入到数据库这一层面的管理之中,通过管理数据库之类应用来管理存储。”张轶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个数据库需要扩容20TB,至于这20TB在哪个盘阵上,怎么划分,如何优化性能,这些都由系统自动化完成。在张轶看来,存储产品硬件性能本身非常强有力,而且只要增加存储硬件平台的预算,就能明显地看到性能的线性改变。虽然预算是一个问题,但是类似存储产品这样,通过增加预算就可以通过增加磁盘扩展容量,通过增加Cache提升性能,增加端口数量提高I/O性能等的产品并不多。如果弱化存储硬件本身的管理,将其与数据库等融合起来,用户将可以更多地关注数据本身的管理而从对硬件的管理中解放出来。
在张轶看来,可计算出的成本都是可以掌控的,最可怕的是一些无法计算出来的机会成本。“如果可以把存储硬件以及平台的管理从特定人员的技能中提炼出来,变成一些脚本,自动化的工具、对应用透明的管理工具,将人的知识固化在其中,通过管理工具来实现,那么,即便是牺牲一些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张轶更希望把存储看成透明的资源池,用户只是按照需求进行使用。由专业厂商负责底层硬件和平台的维护,把应用和基础设施彻底剥离开,使得基础设施成为透明的资源池,用户只按照需求和一定的应用规范进行使用。
事实上,有这样的想法,源于现在存储空间的分配和管理在张轶眼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门艺术,不是所有的调整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则可以执行。比如,如何让存储空间对应用够用,又高效的使用空余的空间,基本上需要依靠经验的积累。虽然有些工具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是需要个人经验的分析,目前的工具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张轶认为公司目前有较大的物理容量,没有一味强调提高使用效率,原因是希望以此换取系统的稳定和管理的简便。
“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可能对将来有一定的导向性。因为对用户而言,越简单越好。”从张轶自身的IT管理和使用经验来说,用户已经从原来关心一些硬件指标,逐步开始对硬件淡化而更多地关注应用效能以及管理的方便和成本。有些厂商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逐步以用户的业务指标来取代抽象的技术指标。当然,同时这也相应会提高对对用户的要求,需要用户提出明确合理的业务指标。比如,对存储而言,需要提出较为准确的业务并发处理能力(业务的响应时间)和总存储量(系统直接涵盖的历史数据量)指标,这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如果两者都提的很高,成本将是惊人的。提出在合理的业务处理能力下的存储量,要求用户既对业务非常熟悉,又需要对系统非常了解,才能得出合理的成本效益比。这也要求用户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业务。“对于我们这样的金融用户来说,只要提出多少个TB的容量,达到怎样的I/O效率就好了。至于存储中很多的技术实现细节,我们不一定需要详细了解。”
事实上,简化应用中的技术实现细节已经成为未来IT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消费级产品还是企业级应用都是一致的。IT厂商也必须逐渐演变成为以业务目标为导向的服务提供商。简而言之,就是不是向用户销售自己想卖的产品,而是销售客户想要的产品或者服务。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