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11页)
HD DVD与BD成本比较
HD DVD与BD的成本主要指两个部分,一个是硬件的成本,一个是软件的成本,也就是光盘的成本。在很多论坛中,这也是争论得比较多的话题。经过一年多的洗礼,双方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也的确值得我们回味。
东芝的HD DVD影碟机现在已经正式降至299美元(东芝HD-A2),而BD方面则是499美元(索尼BDP-S300)。双方差开了200美元。而从双方的硬件配置上来看,HD DVD由于把很多BD影碟机的可选功能强制,使其机箱内的元件数量要多于BD,比如采用了Intel的CPU组件以负责HDi及PiP处理,本地存储使用了1Gb的闪存。BD方面由于一直宣称1080p,所以每台BD影碟机中都会有一个视频处理器进行反交错处理,将1080i转换成1080p,这在BDP-S300方面也不例外,因此这枚芯片也为其增加了额外的成本。
其实,HD DVD与BD影碟机的主要成本在于内置的驱动器,由于使用的是蓝色激光,所以相较DVD机有着很大的不同。不过,通过一年的磨练,HD DVD与BD驱动器的成本有了很大下降。早期的BD影碟机使用的都是BD刻录机,成本自然会比较高。但是拜PS3的强力推进,使得蓝色激光二极管(BLD,Blue Laser Diode)这一BD/HD DVD光驱的核心部件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只读型BLD的成本已经不到900日元(相当于70块人民币),从而也使BD光驱的成本迅速下降。先锋推出的BD-COMBO光驱BDC-S02/202报价299美元,与其第一代BD刻录机BDR-101A的999美元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而HD DVD一方一开始就关注于ROM型光驱的生产,所以在BLD的成本上要比BD一方便宜得多(因为功率要求低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XBOX 360外置的HD DVD光驱只要199美元的原因。而华硕OEM自东芝的HD DVD-ROM驱动器HR-0205T预计售价180美元,那么也就可以想像用于HD DVD影碟机中的光驱成本了。以目前的推算,出厂成本应该在100美元左右。
相对于HD DVD,BD光驱成本上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光头。这主要就是因为物镜的NA值太高,为0.85,而DVD为0.60,HD DVD则为0.65。这就意味着HD DVD光驱的光头可以很容易的向下与DVD和CD兼容,而不需要第二个光头予以辅助。而且从0.6到0.65的变化,也让单物镜光头的设计与生产更为容易。相反,由于0.85NA值的物镜还属于全新的产品,再想做到与DVD和CD兼容,难度可想而知,早期先锋为了赶先推出的单光头BDR-101就不再支持CD,可见设计的困难。在初期只有飞利浦的刻录机和PS3光驱采用了全兼容DVD与CD的单光头设计,但飞利浦的刻录机出货量有限,PS3则是为了日后的发展咬着牙大规模量产单光头,但良品率一直是个问题,这也是PS3的成本高居不下的一个原因。当BLD的成本迅速下降后,BD光驱的光头的成本与良率,反倒是另一个需要改进的重点。这方面的成本,HD DVD的优势不容置疑。
综上所述,HD DVD光驱基本上是BD光驱成本的2/3,在影碟机中,外围的主要元件成本BD与HD DVD由于使用的芯片差不多,因此差异性不大。如果算上反交错视频处理器的成本,双方的价差至少能保持在100美元左右,这的确不是个小数目。
不过,在PS3的带领下,BD的成本下降速度显然要比HD DVD一方更大。大量的产出,在摊平了BD光驱的一些研发成本的同时,也让BD光头的进步更为迅速。虽然HD DVD一方也在进步,但由于起步时就已经比较成熟,所以成本再下降的空间肯定不如BD。现在初期能保持100美元的成本优势,但相信之后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小,而不会越来越大。当然,只要产量达到一定水平,HD DVD的成本优势肯定会一直存在,就像CD和DVD光盘成本一样,就看HD DVD有没有这个机会了。
光盘分为两种,一种是预制型光盘,即我们常说的ROM型光盘,另一种就是空白光盘,就是所谓的刻录光盘。它们两者在生产方面基本上是两回事。ROM型光盘是要先制作母盘(Master),然后通过复制生产线,压制出更多的ROM光盘,其信息层是定制定好的,在复制过程中,需要精准的控制。如果压制出问题,就会报废,尤其在双层光盘中,只要有一层内容出现了问题,那么这张光盘也就不能用了。因此双层光盘的成本因为生产速度与良率的原因,肯定大于单层光盘。
而刻录盘片,需要的是在盘基上均匀地涂抹刻录层材料,它虽然不需要在上面预制数据,但在生产方面对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比如记录层厚度控制以及记录层材料(如染料)质量控制。在DVD时代,由于双层光盘采用的对贴方式成型,因此ROM光盘的生产要比刻录光盘的生产更容易,只是DVD-18的生产要复杂一些,因为它需要在每个0.6mm的基板上做出两个信息层(DVD-9只是将两个0.6mm基板上的信息层对贴即可),所以它也很少被采用。在这方面,HD DVD与DVD一样,双层30GB光盘在生产原理上与DVD-9相同,早期HD DVD阵营在列举自己的优势时就特别强调了双层光盘生产容易,与之相比BD光盘的双层化的确更难。
BD的双层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在0.1mm的厚度里完成DVD-18单面基板上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这个空间里要保证精确的厚度与凹杭定位(ROM盘上的信息点是压出来的,而不是刻出来的),这对于预制光盘的挑战明显上升,因此对于BD来说,双层的BD-ROM在生产难度上甚至超过了BD-R/RE。这也是HD DVD阵营长期攻击的对象。
有关光盘的成本也是很多玩家讨论的重点,那么一年之后,双方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先看看ROM型光盘的复制生产成本。
美国光盘复制商ProAction Media给出BD与HD DVD-ROM光盘复制生产成本比较,BD-ROM SL的复制成本比HD DVD-ROM SL贵,而比HD DVD-ROM DL便宜,但请注意“Additional Setup Fees Apply”(额外的装置费用申请)的字样,说明这并不是最终的实际成本
美国另一个光盘复制生产商PacificDisc给出的复制数据,这是笔者在半年前收集的,可以看出BD-ROM在成本上也HD DVD-ROM之间的差距
在6月份的一次数据整理中,笔者发现PacificDisc给出的数据进行了调整,我们可以看,BD-25GB光盘的复制成本得到了明显下降,幅度在0.3至0.4美元之间,但仍然要比HD DVD-30GB光盘稍高,也就是说在复制成本上,BD的确并不占优势
我们再来看看PacificDisc给出的DVD光盘的祼复制生产价格,以10万张为例,DVD-9是0.59美元,而HD DVD双层是1.45美元,BD-25GB是1.59美元,基本上是DVD-9的2.5倍
在生产速度方面,从德国著名的光盘复制设备提供商Singulus的数据中,我们能发现其HD DVD复制线SPACELINE II的HD DVD-ROM生产速度可达3.5秒一张,与DVD-10持平,而用于生产BD光盘的BLU-LINE则要用时近5秒才能生产出一张BD-25,且不能生产BD-50。
至于BD-50,现在还没有哪家公司能提供它的生产数据,而国际光盘复制协会(IDDA,International Disc Duplicating Association)的251家会员中,也没有一家拥有BD-50光盘的生产线。事实上,全球的BD-50光盘的生产主要集中于SDADC(索尼数字光盘公司)、MEI(松下电器产业)和Cinram等少数几家大型复制商的手中,而他们连DVD复制成本也都不曾透露过。去IDDA的会员网站上就可以发现,不少厂商已经是HD DVD-ROM Replication ready,并都能提供HD DVD-30光盘的复制。而BD-ROM Replication 则是Coming Soon,即使是已经部署BD-ROM生产线的,也只能提供单面单层的BD-25。
为什么复制商们会更青睐HD DVD呢?主要的原因就是HD DVD复制生产线由DVD生产线改进而来,初始成本就要比全新开发的BD生产线更低。其次,HD DVD复制线可以生产DVD光盘,而BD复制线则不行。当复制商对DVD复制线进行更新换代时,购入HD DVD复制线,基本没有任何风险,哪怕是HD DVD最终从市场上消息,这套设备也完全能用来生产DVD光盘,而DVD业务在近10年内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对于中小型复制商来说,支持HD DVD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至少在格式竞争的初期,投资HD DVD复制线更为保险。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HD DVD的ROM型光盘的复制生产方面的确有着较大的优势,至少在可提供复制业务的厂商数量方面就领先很多,但是BD方面的进步也不容忽视,而这一切的幕后英雄仍然是那个“PS3”。
PS3的出现,让游戏厂商也必须采用BD-ROM光盘来发行游戏,而在目前的这个时候,游戏的销量是BD标题远不能比的,比如光《抵抗》一个游戏就卖出了200万张,而BD一年多才卖出160万张?大规模的BD-ROM光盘的复制,也必然加速了它的成本下降与技术成熟度。当然,这更多的是指BD-25。但在HD DVD一方,显然就没有这样的帮助,虽然它的底子比BD更好,可惜没有大规模的盘片需求,让HD DVD复制成熟度的进展十分缓慢,也丧失了很多相对于BD的复制优势。
所以,PS3不光在前台带动了BD格式的普及,在后台也帮助了它加快成熟速度,对BD格式的推进是有深远影响的。另外,从BD和HD DVD标题的报价中,我们能发现很多时候双方的价格是一样的,甚至BD-50与HD DVD-30的版本一样,从复制成本来讲,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是格式竞争初期,在发行量都不大的情况下,价格让的让步并不会有多大的损失。况且,在2005年华纳兄弟和派拉蒙变成中立的时候,美国方面就传出,其中一个原因是索尼给片商们3年的复制成本差额补助,双方的约定从2006年媒体发行开始算起,到2008年年底,就在不久前BDA就曾经宣布,将在三年内解决战斗,到2009年只有BD一家存在。暂且不说,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但在三年后,以BD的发展速度,复制成本将会得到更大的幅度的降低,即使没有额外的补助,相信也不是什么问题了。
从理论上讲,HD DVD-R/RW相对于BD-R/RE有着类似于HD DVD-ROM相对BD-ROM一样的优势,它可以使用现有的DVD-R/RW生产线生产,-R光盘也可与DVD-R一样采用便宜的有机染料,而BD-R现在则使用含有稀有金属的记录层(富士胶卷已经开发出有机染料的BD-R,但具体上市日期未定),这些都将使HD DVD-R更为便宜。不过,现实如何呢?有关它们的生产成本,一直是个迷,但我们可以从最终的售价上看看,而BD和HD DVD刻录光盘厂商相对集中的日本市场则给了我们这样一机会。
2007年6月7日,日本秋叶原市场的采集信息(点击放大)
由于复写型HD DVD-RW还没有上市,因此我们只能通过BD-R/HD DVD-R进行一下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BD-R的单层和双层的每GB刻录机成本比较一致,平均为54.8 至53.28日元,但在HD DVD-R方面却不是这样,双层HD DVD-R的每GB刻录成本最低也要91.6日元,而单层则降到了66.53日元。但对于刻录盘来说,容量小的一方,按每GB成本计算大多是要吃亏的,虽然从单张的成本来看,要更便宜。比如现在一张CD-R要比DVD-R更便宜,但如果按每GB的成本来计算,DVD-R显然要便宜得多。HD DVD-ROM和BD-ROM是用来发行标题的,同一个标题的两个版本,给人的感觉内容是一样的,可HD DVD-R/BD-R就不同了。
从日本的报价中,单层HD DVD-R(15GB)相对于BD-R(25GB)便宜近30元人民币,这个价位对于用户在购买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不能一概而论。就好比现在的CD-R和DVD-R的关系一样,如果以每GB的成本计算,没有理由用CD-R,但现实是在大量的场合中,CD-R也是够用的。DVD-R即使只比CD-R贵一块钱,可能很多人也不会去用。但如果你需要更大的容量,比如DVD双层刻录盘,即使比DVD单层贵5倍,你也会去用,虽然容量还不到DVD单层的两倍,这就引出了一个使用习惯的话题,见仁见智了。
但是,上面的比较是在有价差的时候,以上表的报价,HD DVD-R DL比BD-R DL还要贵,那么同样的钱,你会买哪个,就很明显不过了。不过,笔者对于HD DVD-R DL未能保持与HD DVD-R SL相同的每GB成本,或者说BD-R DL能保持与BD-R SL的每GB成本水平,感到比较奇怪。BD-R DL能做到,HD DVD-R DL没有理由做不到。也许这与HD DVD-R DL比BD-R DL出货晚半年,产能不足,以及新的染料供应价格较高有关,也许与BD方面的价格策略有关。而如果再追查一下秋叶原一年前的报价,也会觉得比较有意思。
2006年3个月的BD-R与HD DVD-R报价情况(点击放大)
2006年6月的BD-R/BD-RE的报价,50GB的BD-R居然是2980日元,比一年后的今天还要便宜;2006年7月,HD DVD-R初次登场,此时的BD-R DL反倒提高到3980日元;2006年11月,支持BS广播刻录的BD-R/RE上市,同一型号的BD-R DL报价4080日元,而HD DVD-R DL则为3399,到今天BD-R DL降价500多日元,HD DVD-R DL反倒有些涨价。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HD DVD-R相对于BD-R虽然有理论上的成本优势,但现在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在竞争初期的定价随意性也比较大,并不像DVD光盘那样有明显的规律。HD DVD-R要想在每GB成本上战胜BD-R很难,不过并不排除通过最终价格来吸引低容量需求用户注意的可能。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