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HD DVD与Blu-ray Disc周年祭(全)

HD DVD与Blu-ray Disc周年祭(全)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一年前的4月份第一台HD DVD影碟机与第一部HD DVD标题上市,一年前的6月份,第一台Blu-ray Disc(BD)影碟机与第一部BD标题上市,到现在大家都已经年过周岁了。在这一年中,这一场关于“谁是DVD接班人”的格式大战,让我等光存储爱好者……

2007年7月2日

关键字: BD HCAP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11页)

HD DVD与BD规格总览

在我2004年写《DVD接班人 你选谁?》时,双方还没有最终定案,而今天我们可以说双方的基本标准与规范已经确立。看过很多论坛上的争论,不管是BD Fans也好,还是HD DVD Fans也罢,或多或少都对双方的格式不是很了解。在此,就让我们做一个相比更为完整和具体的总结吧。

 

左为BD与HD DVD的基本物理规格对比,右为BD与HD DVD的基本影音规格和应用对比(点击放大)

  

HD DVD促进社团(左)与BD协会(右)的会员列表

从上面的对比中,我们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变化,比如BD已经取消了单面单层23.3GB的容量规格,而且HD DVD与BD双方也都明确了8厘米盘片的规格。另外,HD DVD也多了Twin和COMBO两种与DVD混合的光盘格式,这在2004年写上一个专题时还没有听说过。

点评:HD DVD/DVD混合光盘是福是祸?

HD DVD/DVD混合格式光盘一直是HD DVD阵营宣传的重点,在HD DVD支持者的眼中,它是帮助用户从DVD平滑过渡到HD DVD的利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价格,在北美的混合格式,主要以HD DVD-30/DVD-9的COMBO光盘为主,从其盘片结构来讲,就是原来的DVD-18(双面双层),而DVD-18从来没有大规模应用过,因此在良率方面也要比DVD9低一个档次。据一些光盘复制商表示,HD DVD-30的良品率已经能达到90-95%,接近于DVD9的水平,但HD DVD-30/DVD-9混合光盘的良率最高也就85%左右,在初期复制量不大的情况下,这会明显增加成本,因此也就出现了同一个标题的HD DVD/DVD混合版比BD版高出5美元的情况。

其次就是因价格而来的用户群选择的问题,如果你已经买了HD DVD影碟机,DVD版就是不需要的,但是有些HD DVD标题,尤其是新发行的,只有COMBO格式,比BD版贵出5美元,对于那些中立的AV玩家(他们同时拥有HD DVD和BD播放设备),如果没有额外的附加功能,比如比BD更好的交互性内容,这5美元就基本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倾向。而如果是一个没有HD DVD影碟机的用户,会不会去购买比DVD版贵十几美元的COMBO光盘,为以后购买HD DVD影碟机做准备呢?还真难说。

最后,只有那些忠诚的HD DVD消费者会购买这类标题,也因此影响了HD DVD总体发行量。华纳兄弟是目前唯一一个中立且经常用COMBO格式发行HD DVD版新标题的片商,但在同一标题的发行中,BD总是比HD DVD版销量更好,这当然与BD和HD DVD播放设备的装机量有关,但也与COMBO格式的定位有关。

在笔者看来,混合格式光盘肯定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但怎么去使用它是个问题。最近美国最大的音像制品出租公司Blockbuster宣布,未来将侧重于BD格式,其新开的店面将只出租BD标题,但HD DVD阵营的相关高层表示,COMBO格式的HD DVD标题可能并不在限制之列,因为也可以把它看成是DVD标题,而不是HD DVD。这也许是可行的,只是现在还知道Blockbuster会怎么考虑。

其实,COMBO格式最大的作用是在DVD与高清时代的临界点的时候,而不是现在。那个时候,为了保证良好的过渡,片商可以只发行的COMBO格式的标题,而不再发行DVD版,从而帮助用户来完成这种转换,从这外角度讲,BD方面一直没有推出BD/DVD混合光盘格式,是有道理的,其实并不是做不到,只是时机还不成熟。

在现有的条件下,COMBO格式的地位尴尬的成分更多。环球就曾经把以前用COMBO格式发行的标题,又重新以单纯的HD DVD版本发行,就说明了用户的需求。至少片库里的老片,就用不着COMBO了。当然,如果环球铁了心,以后只发行COMBO而不发行DVD,那么HD DVD肯定会活得很舒服了……

在影音规格方面,笔者这次也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清对它们的认识。从总体的规格上来看,BD由于以1.5倍速播放AV内容,因此在码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其视频码率可达40Mbps,而HD DVD则为29.4Mbps。不过,这一优势能否转换成人人能感觉到的画质差别还有待考证,至少国内专业的影评媒体,并没有发现BD的最高40Mbps峰值码率相对于HD DVD平均峰值24Mbps的优势。这也再次应验了所谓的“Sweet Point”的理论,每个编码系统对于指定的分辨率都有自己的“甜区”,VC1与H.264(VC1)在应对1080分辨率时,超过24Mbps基本上就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画质提升。当初BDA方面之所以采纳40Mbps码率的设计,主要是考虑MPEG-2的需要,早期一些采用BD-光盘发行的标题就是采用MPEG-2编码系统,为了保证良好的画质,40Mbps的峰值码率显然是必要的。

在音频方面,HD DVD的优势就是强制格式要比BD更多,尤其是杜比方面,全部格式都是强制支持。但以BDA看来,有BD-50GB的容量作后盾,直接用LPCM就可以了,所谓的DD+、DTHD、DTS-HD之类的也就可用可不用了。因此在早期的BD标题发行中,我们会发现BD大多只采用两种音频格式——48KHz/16bit的LPCM(5.1声道时,码率4.6Mbps)和传统的AC3(640Kbps),如果按影片长度为132分钟计算,48KHz/16bit的LPCM就将占用4.4GB的容量,迪斯尼最近发行的《加勒比海盗》1和2的BD版,更是采用了48KHz/24bit的LPCM格式,码率达到了6.9Mbps(5.1),按它们的时间(第一部是143分钟,第二部150分钟)计算,光音轨的容量就分别达7.2GB和7.6GB。

HD DVD一方因为容量相比小一些,所以虽然完全可以采用LPCM,但从一开始就基本以1.5Mbps的DD+为主,所占容量只有48KHz/16bit LPCM音轨的1/3,后期加入了DTHD音轨,则在听感上已经与48KHz的LPCM相差无几,从国外的AV点评网站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BD在音频方面的最大优势是因大容量而可以使用更高的码率,其中以DTS最为明显,DTS-HD是6Mbps,而HD DVD只有3Mbps,DTS-HD MA方面,BD可以达到24.5Mbps,而HD DVD只有18Mbps,这意味在8声道的情况下,质量至少比96KHz/24bit的LPCM(8声道时也是18Mbps)要好,虽然双方都还不能达到192KHz/24bit LPCM的码率水平(8声道36Mbps),不过此时的声音质量应该已经与之差不多了,就看有多少人能区分出24.5Mbps和18Mbps之间的差别了。至于DTS-HD,双方都是可选规范,但HD DVD则强制支持无损压缩的DTHD(DTS-HD MA才是无损压缩),可谓半斤八两。

HD DVD与BD的DTS音频规格具体介绍(点击放大)

HD DVD与BD的杜比(Dolby)音频规格具体介绍,HD DVD方面强制规范显然比BD更多

不过,HD DVD的30.24Mbps的复合码率确实是个潜在的软肋,这个复合码率包括了视频、音频、字幕以及PiP交互应用中的子画面等数据流,如果你采用高码率的视频流,留给其他内容的码率就必须要降低。BD一方则在40Mbps的视频码流之外,留出了8Mbps的带宽给其他的数据流,以最大限度保证AV质量。当然,目前HD DVD倒还没有遇到过这方面的问题,但哪天如果碰上一个超长的影片或节目,要满足足够的AV质量,30.24Mbps的复合码率也许就会捉襟见肘了(这一切还都是源自光盘的容量限制)。

综上所述,HD DVD和BD在影音方面的能力应该说是旗鼓相当的,从国外专业影评中,也可以看出相同标题,BD-50和HD DVD-30的版本在AV体验上几乎没有区别,不过毕竟BD的规格更高一些,应对面更为宽广,对于某些特殊的内容节目(比如超长的影片、现场演出或体育赛事的录像)HD DVD有可能会需要多张光盘来应付。

在其他方面,BD的业界支持力度显然是HD DVD不能比拟的,但单从HD DVD的角度来看,其产业链也是相当完整,只是不如BD阵营强大而已,理论上讲支持HD DVD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问题,但面对BD这个强大的对手,业界支持的力量也将产生变数,就看HD DVD如果保持现有的阵营并进一步挖对方的墙角了。而从BD一方来看,其已经完全具备了王者之相,无论从哪个行业来看,都迫近了DVD时代的DVD论坛的水平,可谓生存无忧,剩下的就看能否继续将自己的优势巩固并发扬光大。在这方面,BD也并不是一点隐患都没有,比如BD影碟机的规范兼容性。

目前已经上市的,不管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BD影碟机,均没有达到BD 1.1规范子集的要求,身兼影碟机功能的PS3游戏机在画中画(PiP)方面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但对于一台PS3这样的“电脑”来说,通过软件的改进来支持BD-Live是肯定可以的,因此这也是为什么说PS3是目前最好的BD播放设备之原因所在,也许画质不如一些高端的BD影碟机,但从规范的兼容性来讲,PS3无疑是最完善的。BDA现在已经明确要求10月31日以后推出的BD影碟机必须支持BD 1.1规范,即至少要支持PiP功能,而如果要支持联网功能,则必须配有1GB的本地存储,以保存下载的内容。现在北美市场上已经卖出的10几万台BD影碟机,没有一个支持PiP,没有一个具备本地存储,没有一个具备联网交互功能,有些产品甚至连网口都没有,这就彻底杜绝了通过Firmware升级来支持联网交互的可能性,至于PiP能否通过Firmware予以支持还有待考量,但从一些BD厂家的反馈中可以发现,这个难度相当大。这也意味着这些影碟机的用户今后无法享受到联网下载以及PiP的乐趣,BD标题的交互性也将大打折扣。

在HD DVD一方,从第一台HD DVD开始,就强制支持所有的扩展功能,这方面的确比BD一方做得更好。目前北美市场上已经售出的17多万台HD DVD影碟机,都可以做到完整的支持HD DVD标题的交互性。6月份,具备联网交互功能的《FREEDOM Volume1》发行,也预示着HD DVD这方面已经迈上新的台阶,而7月还有《血钻》(Blood Diamond)也具备联网交互功能,允许用户通过影碟机参加华纳公司的在线投票和评论。

也许会有人说,交互性并不重要,片子好,影音质量好就成了,可如果后两者是一致的,那么交互性也就成为了唯一的区别。在北美的一些AV论坛上,虽然《血钻》的HD DVD版本是COMBO格式,比BD版本贵5美元,但因为联网交互的功能,使不少中立的AV用户选择了后者,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300》的身上,因为HD DVD版加入了一个PiP导演解说,在影片放映的同时,通过子画面介绍他们是怎么在绿幕前表演的,这样的功能也让不少中立者宁愿多花5美元。

不过,BD影碟机有一点比HD DVD做得好就是,对1080p的支持自始至终,因为它一开始就是这么宣布的。所以在影碟机的推广上,1080p也一直是个主要的卖点,包括率先实现1080/24p直接输出(先锋的BDP-HD1),但在另一方面,强制支持1080p也在成本上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从东芝HD-A2影碟机(只能输出1080i)在折扣100美元降到250美元左右后,销量开始迅速上涨,并登上Amazon的DVD影碟机销售排行第一名的现象中,我们能感觉到,对于人数比AV玩多出几个数量级的普通用户来说,1080i/p的区别并不那么重要,关键还是在于价格。在同一价格水平上,这些用户才会追求更高的理论参数。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东芝承诺在9月份发布新的HD-A20和HD-XA2影碟机的Firmware,支持1080/24p输出,可见在配置方面,HD DVD影碟机目前比BD更为灵活,也更容易做到低价。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