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存储组件突围网络之困 Emulex的以太网雄心

突围网络之困 Emulex的以太网雄心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不管是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还是对以太网技术的投资,都在渐渐带领Emulex走向更远。在推出最新的10/40GbE产品OCe14000系列时,专门邀请合作伙伴华为为其站台,Emulex对于以太网业务寄予了怎样的“野心”?且看Emulex副总裁Shaun Walsh的以太网战略解析。

来源:ZDNet存储频道【原创】 2014年3月10日

关键字: Emulex 万兆以太网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Emulex的战略似乎开始奏效,从所发布的财报来看,尽管仍有部分亏损,但营收正逐渐增高。这或许与Emulex的亚太策略有关,据Emulex亚太区销售副总裁严庆和介绍,Emulex亚太区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占其全球总营收近60%。

突围网络之困 Emulex的以太网雄心

Emulex营销及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Shaun Walsh已多次来华讲解Emulex的未来战略,以前多集中在FC业务及市场方面,而这次则专门讲解Emulex未来的以太网战略

突围网络之困 Emulex的以太网雄心

Emulex亚太区销售副总裁严庆和(Jimmy Yam),介绍Emulex近几年在亚太区市场取得成绩,亚太区收入占Emulex总收入的58%,超越其本土市场,成为第一大市场

尽管这些年,Emulex在FC市场收获颇丰,例如16Gb/sFC产品的推出。但目前市场主流仍是以普及8Gb/sFC为主,Emulex也承认普及到16Gb/sFC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其目前仅在数据中心有部分部署。而在这3到5年的空档时间,也许推销以太网业务是个不错的主意,毕竟Emulex早有布局以太网业务。并且,以太网技术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即使Emulex并不认为以太网会取代FC,但正蚕食FC以壮大自己是毋庸置疑。

据Gartner的一项报告显示,预计在2014年,网络方面的总支出将增长15%,但FC交换产品的收入则反倒会减少3%,而增势较为迅猛的则是10/40GbE,增长幅度高达27%。与网络方面类似,Gartner认为,在存储方面,NAS与云未来会出现增长,FC与FCoE则后劲不足;在服务器方面,x86持续增长,尤其是Web规模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市场份额将扩大,预计到2017年,将占据服务器总销售量的20%。

数据中心的这三大核心要素都预示着未来以太网将迎来春天。以太网技术本身的不断成熟以及其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例如市场上大多数的企业级IT设备都支持10Gb/s以太网技术,10GbE已经逐渐成为主流。10GbE技术获得更大市场的同时,也给予了Emulex新的机会。

多年的技术积累与业务经验,面对以太网市场的蓬勃发展,Emulex显得信心十足。这直接体现在了其最新的以太网产品上,一款内部代号为“Skyhawk”的40GbE产品——OCe14000。Skyhawk,有“鹰击长空”的意思,再拉上一个重量级“盟友”——华为,Emulex之心,路人皆知。

鹰击长空 OCe14000可堪重任?

Emulex OCe14000是一系列基于10GbE以太网技术的数据中心级产品,主要面向企业云和电信应用市场,帮助用户构建优化的低延时解决方案。这种官方的说法让我想起一业内专家的一句话:“在企业级IT这个领域,每次厂商与用户之间的‘战争’,都是以用户完胜告终!”也就是用户需求将决定产品技术的发展。

突围网络之困 Emulex的以太网雄心

Emulex OCe14000双端口10GbE网卡(左)和单端口40GbE网卡(右)

OCe14000是Emulex最新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包括单端口10GbE、双端口10GbE、单端口40GbE网卡以及双端口夹层卡等多个型号,以提供更加灵活的选择。但不管什么样的产品推出市场,要赢得用户认可,满足其所需是必然前提。

对于数据中心用户而言,高性能和低延时几乎可以说是必须。而对于OCe14000而言,4端口10GbE VNA与CNA,以及40GbE的VNA与CNA所能提供的性能是毋庸置疑的;在延时方面,Emulex针对延时要求苛刻的环境,提供了“低延时模式”,其基于高性能的RoCE架构,注重对闪存、SMB和NFS的存储支持;ExpressLane和CrossLinkQoS技术则为满足SSD环境下的低延时需求而专门优化。

在传统数据中心向云数据中心过渡过程中,其内部通常多种网络协议并存,例如FC、iSCSI以及以太网等。Emulex也认为,在未来的数据中心之中,不太可能只存在一种单一的网络。其早在几年前就认为,FC与以太网将在数据中心内长期并存,例如FC用以满足OLTP等要求高质量的在线事物交易需求,而以太网则可用以提供服务(如视频点播与下载通道)。

面对这种复杂的环境,被Emulex称为下一代虚拟网络适配器的OCe14000系列产品,采用多网络架构(Multi-Fabric),支持目前主流的协议卸载,例如FC、FCoE、IP、iSCSI以及RoCE(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等。同时,SDN在管理大量网络设备、网络链路时具有很不错的效率,已被公认为网络技术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芯片与网卡厂商,尽管不太有机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但从底层对其提供支持是必然的。如果OCe14000系列不支持SR-IOV、NVGRE或VXLAN反倒不合常理。

从技术和功能上来看,OCe14000确实具备了成为旗舰产品的要素:高性能以及对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支持。10GbE板卡将有能力成为Emulex的营收重点,Walsh在谈到Emulex以太网战略时说,Emulex的10GbE以太网业务主要分为ASIC芯片和板卡业务,其中尽管板卡的端口数仅为20%,但能带来80%的营收,而ASIC芯片则刚好相反。典型的“二八定律”。

那么10GbE,尤其是40GbE产品的推动因素与目标市场在哪儿?

借机互联网,强调细分市场

每一种事物的发展都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而成,以太网技术也不例外。全球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与数据中心内部日益增多的数据流动(包括南北向流量和东西向流量),迫使数据中心需要一种相对低成本并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技术,以太网技术本身的优势与庞大的生态圈无疑很符合这一点,并且几乎没有“厂商锁定”等用户所担心的问题。SSD在数据中心的成熟使用进一步加速了对更高性能与更高带宽的需求。

在另一方面,尽管传统企业级IT技术与互联网厂商为代表的阵营分属两个不同需求的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阵营对企业级阵营的技术趋势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将两者的技术进行结合,如互联网阵营的“整机柜”技术与企业级的虚拟化技术的结合,详细可参见《数据中心2013:硬件重构与软件定义》报告第一章节。

突围网络之困 Emulex的以太网雄心

尽管互联网企业看似更加关注成本(硬件重构),传统企业更加关注价值(软件定义),出发点和方式不同,但其最终目标都是应对规模化扩展、业务快速变化的挑战,同时有效地控制成本

Gartner也持有类似观点,甚至做出更超前的预测:到2017年,Web Scale IT将成为架构方法的一种,并在全球50%的企业中运行。而在另一份报告中则预测,到2017年,web规模数据中心将占服务器总销量的20%。谷歌、AWS以及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重新定义IT服务交付的方式将被企业级用户所效仿。

突围网络之困 Emulex的以太网雄心

Emulex认为,闪存和SDN技术将成为互联网数据中心与企业级数据中心的共同选择。言外之意,不管是选FC或者以太网技术,Emulex都能笑到最后

从目前FC和以太网的现状来看,FC正向8Gb/s过渡,以太网向10GbE过渡。而在数据中心市场,FC目前最高为16Gb/s,尽管有消息称多模FC可达64Gb/s,但仍处于实验性阶段,离商用还有一定距离。反观以太网技术,OCe14000系列产品中除了有10GbE产品,还包括一款多模40GbE(4x10GbE)产品,双方差距不言而喻。

在Emulex的以太网战略中,其认为10/40GbE技术将在web规模数据中心内得以应用,在企业级数据中心,刀片服务器、机架服务器以及存储OEM都将是以太网的市场

诸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之类的互联网巨头偏爱以太网技术是毋庸置疑的。在存储市场对以太网提供支持已经是主流配置;服务器市场(包括刀片和机架)也逐渐转向于青睐以太网技术,而这也是FC未能保住的市场。至于HPC,那是InfiniBand的固有阵地,但以太网似乎对此也有野心。

挑战InfiniBand,胜算几何?

以太网抢占InfiniBand市场的论调并不新鲜,甚至已出现用以太网技术替代InfiniBand技术的场景。以前InfiniBand所独有的功能或技术,例如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远程直接内存访问),以太网(如RoCE)也已经开始实现并逐步完善,尽管在成熟度上还有差距,但以太网技术的成长速度是InfiniBand技术的最大敌人。

这实际上是一场双方生态社区的比拼,在这方面,InfiniBand远远无法匹敌以太网。不可否认的是,InfiniBand技术目前还是具有优势的,不仅是技术成熟度,还有本身性能、延时等等。Walsh认为在延时方面,随着双方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与InfiniBand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Walsh认为,在10Gb/s时,以太网的延时大约是2.5微秒,InfiniBand的延时是2.0微秒;到40Gb/s时,双方延时都有所降低,以太网延时下降至2.3微秒,InfiniBand则降至1.9微秒;当双方技术都演进到100Gb/s时,InfiniBand的延时下降至0.9微秒,而此时以太网几乎已经追上InfiniBand,延时下降至1.0微秒。

前景虽好,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早在2010年左右,在关于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时,业内就存在这样一个争论,是否可以跳过40GbE,直接向100GbE发展?现在来看,事实已经否认了这点。Walsh认为这里面的原因在于,多模40GbE是4x10GbE,而100GbE则是4x25GbE,还需要以太网两代芯片或者硅芯片技术的进步。而同时,万兆市场普及占有率的峰值预计可能在2018-2019年,也就是说100GbE的应用时间还比较长远。但这也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另一方面,以太网技术向前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关联的技术也必须随之发展。例如芯片性能提升的同时,其功耗也随之增加。Walsh认为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提升性能并降低功耗,可以通过提升芯片的工艺制程来解决,例如,目前万兆以太网芯片大多采用40nm制程,而将制程提升至28nm或者22nm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以太网连接原来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可能逐渐下降甚至消退。以太网的低成本优势很大部分原因是建立在铜线接插件基础上的,但铜线接插件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从以太网发展历程来看,千兆以太网产品刚推出时采用光纤线缆,大约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铜线以更低成本优势取代光纤线缆;而万兆以太网产品推出三四年之后,铜线接插件才问世。如果继续向前发展,铜线接插件技术是否有能力追上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这是个未知数。

而如果全面采用光纤线缆的话,那以太网的成本优势必然会有所削弱。而英特尔目前正大力推崇的硅光子技术是否有助于以太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还不甚明了。但无论怎样,以太网已成气候。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