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南方汇通:兵败微硬盘

南方汇通:兵败微硬盘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曾几何时,南方汇通乃是中国硬盘产业的骄傲,可似乎很快又销声匿迹了,在不久前本站组织的《“硬”汉正道是沧桑:硬盘业三巨头并购史》专题中,有读者留言询问了有关南访汇通的消息,当时我们就觉得有必要为这个曾经的中国硬盘产业之星的最终结局向大家有一个...

作者:赵剑飞 历志钢 李昕 陈慧颖 李正全 2006年10月22日

关键字: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12页)

追记:专业,更多是一种态度

作为南方汇通大举进军微硬盘产业的亲历人之一,笔者第一次看到《财经》杂志2006年第19期的封面文章《兵败微硬盘》时,心中的感觉难以名状。虽然自从与南方汇通公司有所接触以来,圈内同行就没有一个人看好过它的前景,但却鲜见有分量的批评文章问世。究其原因,恐怕在于南方汇通所牵涉的层面早已超出单纯硬盘的范畴,如果对金融、投资市场及政府决策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要写出一篇站得住脚的评论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南方汇通关联方面众多,算得上是敏感话题,即使证据充分、分析透彻都未必能够过关,试问谁可以仅凭感觉就“妄议是非”?

因此,由一家财经类媒体在南方汇通关门大吉之后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便成为无奈中的必然选择。笔者看过《疯狂的石头》后很欣赏黑皮所说的一句话——“这是绑架呀,我们不专业。”喜剧中不乏真理,在日益强调专业化的今天,决策者们在将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不一定非要在短时间内把自己变成这方面的专家,但一定要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笔者和一些同仁“有幸”参加了2003年9月中旬在贵阳举行的贵州创新知识经济发展计划国际宣传活动,暨成立硬盘基地新闻发布会和硬盘与光电新技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后,我们集体采访了身兼南方汇通微硬盘与贵州世华微硬盘两家公司总裁于一身的朱宝麒,手里没有此人的履历材料,有限的提问机会也很难检验出其对硬盘行业是否熟悉——恐怕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投资上亿的项目居然找位“此前并无任何硬盘从业经历”的人来掌舵吧?从出席技术研讨会的人员来看,倒是蛮专业的,其中包括ST(意法半导体)、TDK等硬盘驱动器元件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和Disk/Trend研究公司的负责人员,研讨会上的话题也比较务实,看不出什么破绽。可是,这些供应商的代表肯定都希望多南方汇通这样一个客户,不要指望他们会给该项目泼冷水。

问题或许就在这里。有些时候,太专业的人往往是利益相关者,反而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中肯的意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亲自上阵才能了解。《兵败微硬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位贵州省信息产业厅人士告诉记者,全国都少有人懂微硬盘,遑论贵州。在引进微硬盘项目之时,曾有建议‘花个几十万’,做一个详尽的考察,了解全球硬盘业格局形势,再作决定。这一建议报上去后,并无回音。”

这位产业厅人士的话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一琢磨,则似有推卸责任之嫌。不必请教什么专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3.5英寸硬盘虽然利润很低,市场规模却是最大的,为龙头企业希捷公司贡献了一半的营业额。从零开始的南方汇通,要仅凭微硬盘就在三五年内达到希捷至今都没能拿下的“100亿美元产值”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希捷和日立在硬盘行业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倒在面前的竞争对手无数,就那么容易让你们给“送行”了?微硬盘也是硬盘,就算“全国都少有人懂微硬盘”,找些了解硬盘行业的人还是不难的;觉得媒体记者和发烧友层次太低,可以花钱买IDC、Gartner等公司的报告来看看嘛……总之,难道一定要“花个几十万”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真的认为出国考察就能避免投资失误的话,未免也太天真了。

与南方汇通的接触中,有太多的事情让人感觉不对,仅举两例:

  • 南方汇通安排了1英寸硬盘生产车间的参观,笔者看到每个工人都坐在自己的座位前,几乎是纯手动地组装硬盘,没有自动化设备,也没有流水线和分工,完全就像手工作坊。笔者此前参观过的硬盘工厂没有微硬盘的生产,但这样的生产方式未免太原始了一些,朱宝麒回答说这只是小规模生产阶段,很快会过渡到自动化生产。2004年5月下旬世华微硬盘的1.8英寸产品投产时又邀请了记者参观,笔者因出差在外而未能赶上,否则或许可以看看生产工艺是否有所进步;
  • 2004年第二季度南方汇通开始大规模地送测已经开始销售的2.2GB的1英寸硬盘,据笔者了解没有一个能正常工作,有位兄弟的单反相机甚至莫名其妙地被烧坏。别家的工程样品都可以正常使用,“国货”的上市产品反而出这样的问题,简直令人不敢相信。

投资者中对南方汇通微硬盘项目持怀疑态度者亦大有人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的代表与笔者在国奥客场险胜叙利亚(9月17日)的当晚聊至深夜,他对是否投资南方汇通颇有疑虑,但苦于不了解硬盘行业,而笔者对投资和股权结构等也是一头雾水,因此几个小时的沟通收效不大,笔者回到北京后他还打来过两次电话,态度愈加不乐观。可是,即使我们了解了真相,又能做些什么呢?

所谓“专业的人”,专业的态度往往比专业的知识更为重要。有了专业的态度,再加上一点点常识,纵使做不成专业的事,也应该能够看出别人做的事是否专业。有太多的人(包括笔者在内),没有以“专业的态度”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其中就包括那些握有决定权的人,这使得贵州的微硬盘梦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破灭的结局。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