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论坛 来源:ZDNet存储频道 2013年6月28日
关键字: 大数据
根据前程无忧(www.51job.com)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5月,全国IT职能(IT职能:指无忧指数统计的所有职能中IT类职能的网上发布职位数,包括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电子。以下简称为IT职能)的网上发布职位数近360 000个。从总体走势上来看,2013年上半年IT职能的网上发布职位数较2012年同期增长7%,并且在 “招聘金3月”如期而至后,IT行业的需求量便一路上扬,5月的IT职能的网上发布职位数较2013年年初相比增长了近20%。
今年前5个月数个热门IT职位均处于稳中见涨的态势(见图1)。比较吸引眼球的是“电子商务专员”,在今年2月它将长年占据IT热门职位TOP10的“软件测试”赶出了榜单;根据5月的IT热门职位网上发布职位数,“电子商务专员”已经由之前的第九名上升至第八名,需求量已近万。
图1:2013年1—5月热门IT职位需求量
数据来源:51job
热门行业对IT职能的需求——增势强劲
把“互联网”比喻为“催化剂”一点不为过,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催化剂”既能提高也能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在希腊语里的意思为“解去束缚”,对于“互联网”亦是如此。越来越多的行业都被注入了互联网的元素,而他们多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驾驭得好的,自然迎来了“第二春”,反之,则没落乃至消失。最具代表的案例则是“传媒业”,如今各种新媒体的涌现,正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积极融合的成果。不妨我们来简单盘点一下,哪些行业在“互联网概念”的催化下,正呈现出向上的发展势头。
※ 金融:金融拥抱互联网,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便是移动支付。据易观国际数据显示,预计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将达3.87亿。当然,这也要感谢电商们的大力推动,从而繁荣了第三方支付市场,如今网络信用体系逐渐健全,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结合势必更紧密,而向来习惯大门朝南坐的银行机构也放低了姿态去迎合各个支付平台。此外,证券、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产品商们也将精力放在了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目的就是为了更精准地掌握用户需求,再通过互联网各类平台将最适合的产品直接送达最需要的人群,而这也就是目前最“高端洋气”的营销方式——数字化营销。
※ 汽车:“安全、省油、美观、舒适、易操控”——这么多年来,汽车商与用户们所追求的似乎一直都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当互联网的触角已经遍及各个角落时,汽车制造商们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你有想过给汽车设计一个类似APP store的界面吗?你可以直接在操控台上直接获得各种吃喝玩乐的信息。不妨再做些更大胆的设想:《碟中谍4》中伊森开车狂奔却不识孟买的路,此时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出现了——他轻挥手,宝马车前挡风玻璃立刻变成了显示屏,化身导航仪,除了实时显现数字地图,还能提前感知前方的行人与障碍物。当然,全部的操控都是触摸即可实现。在2010年便有美国一家公司称,最新车载卫星导航系统可像战斗机座舱读出器一样将道路3D信息呈现在抬头挡风玻璃上。车,将是下一个互联网体验的载体。目前,国际车展上大概有70%的车或多或少拥有联网或者车载电子娱乐系统的功能,很快,这一技术将会普及,成本也将会降低,而你的车就将成为另一个网络世界。
※ 工业:通用电气(GE)发布的《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报告认为,各行业1%的效率提升就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按照GE统计,目前每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经济活动的产值高达1万亿美元。GE所说的“工业互联网”,就是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突破物理和材料科学的限制。简而之,就是让机器变得更聪明。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在基础建设上做了巨大的投入,眼下则到了提升各个行业生产率的阶段,因此,中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据统计,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帮助中国的航空、电力、铁路、医疗、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实现生产率提升达1%,在未来15年将有潜力让这些行业节省成本约240亿美元。对于工业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GE公司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特认为,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基础设施,可在此基础上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这是中国的一个巨大优势,同时,中国客户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非常大,现在要加强的一个环节就是人才。在他看来,中国目前需要更多能专注于数据分析的创新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下的IT人
如今,我们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人类从一开始到2003年产生的数据量。在许多行业中,数据分析迅速成为了竞争力和重大决策的关键指标。2012年间,由Accenture(埃森哲)和SAS共同发起的一份调查显示,尽管在各项预算吃紧的情况下,美国近四分之三(72%)的企业还是表示计划加大数据分析项目的投入。Gartner近期的报告则预测,由于大数据热潮的出现,全球大约会新增440万个IT职位,这个数字十分惊人!怎样在大量的数据中找到有效且具有商业价值的内容,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业绩。因此,数据处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企业需要的不是那些懂得技术和软件皮毛的人,通常他们都会有更高级别技术能力的要求——从开发新的模型和运算法则,到从一系列新旧数据源中解读数据(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必须样样精通。如今的环境更加说明了IT对于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作为IT人,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你的技术不再仅仅是作为支持,你要时刻以一个提供服务的姿态来投入大数据时代的革命浪潮。
目前我国在数据分析系统的开发上,基本上还处于“拿国外厂商产品或者开源框架搭个平台阶段便先干起来”的初始状态。某知名印度软件公司工程师Allan在接受51job采访时坦言:“在数据分析方面,对相关行业业务的透彻理解是其基础和前提,否则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要打算去分析什么,基本上,目前在国内还没看到这方面成体系的人才梯队构成。”
关于“数据可视化” 早在2010年TEDGlobal大会上,《信息之美》的作者David McCandless(大卫•麦克坎德雷斯)就阐述了数据可视化的价值与意义。大卫认为,数据可视化不仅是在信息丛林中找到方向的最好方法,还能帮助人们并发现全新的视角。来自维基百科的释义,数据可视化与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统计图形密切相关。当前,在研究、教学和开发领域,数据可视化乃是一个极为活跃而又关键的方面。
专注于数据可视化及信息图的初创企业Visual.ly于近日透露该公司再获200万美元的新融资。Visual.ly 的总融资额达440万美元,所获资金将用于数据可视化/协作技术的研发以及未来的人才招聘。
“网界网”的一篇翻译报道指出,“曾经出任瑞银财富管理公司商业风险与分析总监的Sandeep Sacheti称,他根据四组技能对大数据职位进行了划分: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数据可视化人员和数据调整代理人。“数据可视化人员属于技术人员,职责是通过分析将数据转化为公司能够使用的信息。他们分析数据,然后用常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述出这些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以及它们对公司的影响。数据可视化人员需要能够理解公司所有部门,包括高级主管的意思,并能够与他们进行沟通。”
根据前程无忧职位搜索器的搜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数据可视化”的职位数虽在数量上不多,但已然崭露头角,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较全面,均要求从业人员有计算机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及5年左右的互联网或软件行业工作经验。进一步的专业经验要求为:了解基于JAVA语言开发所必需的知识体系;熟悉HTML5、CSS、JavaScript,具备网页前端展现能力,熟悉JQuery等前端开发框架;熟悉nosql及图形数据库,具有管理数据结构和创建动态交互式图形的商业软件产品开发经验;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数据敏感能力,具备探索可视化新知识和技能的意愿和能力。可谓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皆要具备。
关于“数据分析” 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总量已达59亿。在中国,移动网民用户达到3.88亿,网民渗透率达到72%。移动化时代的快速到来,使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花费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另据IDC一份名为“数字宇宙”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会达到35.2ZB。对于互联网来说,社会化媒体中累计的用户上网行为数据、关系数据和UGC,以及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地理位置数据等构成大数据的重要来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家们都毫不吝啬自己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数字化营销的大潮中来,因此,对于数据分析类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由于每个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对数据分析人才的要求不单单是对某个软件的操控能力,还要对行业内的各种专业信息有极度敏感的辨识能力。
根据前程无忧职位搜索器显示,近两周内(截至2013年6月19日)与“数据分析”相关的职位有2400个左右,近5成的职位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为大学本科。以某互联网公司“高级BI(Business Intelligence)数据分析工程师”职位为例,其岗位职责包:分析各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制定数据规范,建立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和挖掘,并开发成数据产品,从海量数据中发现价值,为公司运营决策、产品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参与数据仓库和数据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参与数据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维护,包括数据规范制定、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分析相关流程的制定。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则需“3年以上IT/互联网/通信行业经验”。
对于技术人而言,过快的技术发展会打破他们的各种舒适感,尤其是对于已经有一定工作资历的技术人来说,让他们重新坐回校园课堂并不现实。比较残酷的现状就是他们未必如同其他行业从业者一样“越老越吃香”。如果技术人希望在老板眼中有一席之位,那恐怕永远都摆脱不了对“无知”的恐惧,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成为老板——敦促激励手下的员工去不断摆脱无知创造价值,那又另当别论。
Android开发者之一的安迪•鲁宾在谈到Android的诞生时说:他们开发Android的最初目的是开发一款相机平台,但它最终却成为了手机平台。后来,他们被原本应该是一个比萨订购网站的Google收购了。
这就是IT行业的魅力所在——瞬息万变。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