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BD/HD DVD Q4决战:回顾与展望

BD/HD DVD Q4决战:回顾与展望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本文作者是本站的一位热心的读者,为一名在美华人,长期关注HD DVD与BD的竞争态势。由于身处美国,也可以获得很多第一手的资讯……

2007年10月26日

关键字: HCAP BD 蓝光 Blu-ray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4页)

微软的“恐慌”——不能重蹈DVD时代覆辙

十年前,DVD诞生。血统是纯正的消费电子产品。当时电脑和消费电子品的界限非常明显。现今流行的HTPC多媒体电脑在97年还是个字典里没有的词。在个人操作系统上处于垄断地位的微软,完全错过了DVD这条船。Windows还是在XP MCE发布后才具有原生DVD播放的功能。用户们大多依赖第三方软件。但是由于DVD是CE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对DVD支持一项是就花费微软客户支持上亿美金。反之微软没有在DVD上获得任何的战略意义和实际利润上的好处。

在高清时代,微软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微软要借助高清光盘产业在三个方向打开局面。

1. 迎合HD DVD/Blu-ray的版权保护的严格要求,在Vista操作系统核心提供受保护视频内容通道(PVP)等技术,大大增强Windows操作系统媒体中心的角色,从而扩大和拓展微软的核心业务在新领域的市场分额。因为多卖操作系统才是微软真正的利润所在。

如今电脑和传统影音电子产品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电脑进入客厅/HTPC也成了电脑娱乐功能的主要构成。但是PC和CE之间还是存在一到鸿沟。互相交流缺乏统一标准。试问有多少电视机,DVD播放机,功放能和电脑顺畅交流,共享内容,甚至互相控制?

HD产业为微软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微软也许能借此打开PC和CE之间真正的融合(Convergence)的大门,甚至让自家的操作系统一举成为未来客厅媒体中心的主宰。

2. 通过提供(甚至是无偿提供)HD DVD/Blu-ray的多项核心技术,和好莱坞进一步拉进距离。为成为未来电影网络传输销售(Digital Delivery Chain)渠道的主要控制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软和其他业界巨擎都认识到数字传送电影内容到终端用户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光盘等物理载体传送内容的方式一定会渐渐的让位于网络传输。iTune Store的巨大成功和CD的渐渐衰落一定会再一次重复。好莱坞也渴望摆脱物理载体,因为物理载体意味中间成本。就DVD举例,复制需要钱,摆放在Wal-mart等大型连锁店上也需要钱。如果进入网络下载时代,复制和货架成本显然可以省去。至于下载需要的基础设施,比如数据中心等,好莱坞认为一定会有IT公司为了自已的利益自愿来买单。总之,好莱坞认定了网络直接销售的渠道费一定要比物理载体销售廉价。

3. 从战略上通过参与高清光盘产业的各个环节,大大加强微软和电影工业圈子之间的合作。在拓展现有产品的市场分额的同时,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参与高清光盘产业的标准制定,也给微软切分CE厂家的权利金蛋糕,提供了一把锋利的刀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微软开发了三个武器。VC-1,MMC/MC,HDi。

先谈VC-1,VC-1是美国电影和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的标准,虽然主要是微软开发,但是并非微软独家垄断控制。很多公司,包括索尼都在VC-1中享有权利金分成。VC-1的前身是微软开发的WMV9,当初微软把这种编码提交给SMPTE协会,名字是VC-9,最后最终定名为VC-1。任何公司想要获得VC-1视频编码授权,不需要和微软打任何交道。VC-1最终被HD DVD和Blu-ray都写入支持规格中。这个战略上的胜利,给微软带来了三个好处:

首先在DVD时代,微软几乎和DVD的视频编码MPEG2没有关系,而且MPEG2组织不愿意给微软每年权利金封顶的待遇。结果就是,在微软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带MPEG2解码器,每一份OS出货都要付钱。这样按照Windows每年的出货量,微软要支付上亿美金的专利费给MPEG2的专利拥有者们。微软认为这个不是好买卖。于是在XP时代,除了MCE版本外,其他Windows OS都是不带MPEG2解码器的,用户要看DVD等,必须安装第三方软件。到了高清时代,微软作为VC-1的主要开发者,在VC-1权利金上享受封顶待遇不说,而且借助竞争效应,大大压低了对手H.264的权利金报价。

其次,视频编码的优劣,关键是编码器(Encoder)的优劣。在MPEG2时代,DVD制作公司,很多都依赖硬件编码器进行视频压缩。随着CPU的速度越来越快,软件编码器以其灵活性逐渐占了上风。微软在这个方面投资巨大,用专门的团队来对VC1编码器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据说最早一批采用VC1编码的高清标题都是微软的团队来亲自制作的。这个团队也对华纳等的各大主要后期制作公司,提供了无偿的编码器技术支持,并且对所有VC1编码的标题都进行质量把关。所以从高清正式登场的2006年起,微软主导的VC1编码器一直领先于对手。目前产品已经接近成熟,编码一部影片,需要人工调整之处越来越少。画质也越来越稳定。

最后,微软借VC1成为高清光盘媒体的标准之台阶,在视频点播VOD等方面拓展市场。这个传统市场几乎都被MPEG2和H.264统治。但是今年,美国两大卫星电视提供商之一Dish Network在最新的机顶盒中,提供了对VC-1的解码支持,并会在一些VOD视频点播上采用VC-1编码。

下面再来说说受控拷贝技术(MC,Manage Copy)。在DVD时代,CSS规范没有提供受控拷贝。由于CSS很快被破解,用户可以自由的备份DVD。好莱坞制片商无法从拷贝上获得任何收益。更重要的是,很多用户早早就有将DVD集中备份在硬盘上,然后通过网络,在任意的房间点播内容的需求。但是法律上,把DVD拷贝到其他媒体如硬盘上是违反DMCA法律的。所以没有大公司投入资金开发任何基于硬盘的DVD点播系统。在微软最新推出的Vista MCE版本,虽然带有DVD 点播功能,但是要通过注册表的改动,才能在MCE的UI中看到DVD Library的选项。可以说整个DVD拷贝点播产业生态圈是凋零的。美国的Kaleidescape是唯一一家合法提供类似功能的公司。韩国,欧洲和台湾一些小公司,打法律的擦边球,也开发了不少可以网络播放DVD的播放器,但是由于实力不够,产品大多界面粗糙,没有能形成气候。

在高清时代,好莱坞同意在规范中写入Manage copy有两大目地。

第一通过受控拷贝技术,在物理销售光碟的基础上,从电子拷贝中获得新的利润来源。举一个例子,电影变形金刚的HD DVD,每销售一张光碟,扣去流通复制制作等成本后,电影公司纯利润大约在5美金。假设用户每次把这张光盘拷贝在硬盘上的价格是5美金,这张光碟一共被5个用户拷贝。那么电影公司卖一张光盘获得的纯利润,从原来的5美金,骤然增加为30美金(电子拷贝结算服务器的开销几乎可以忽略)。这个新的商业模式,对于任何好莱坞的高管来说,都是美妙的音乐。

第二通过受控拷贝,为未来的网络直接传递电影内容的商业模式打下基础。受控拷贝的过程和网络直接传输,区别无非是省略插入光盘这个步骤。

受控拷贝对于微软有两个战略重要性。

首先,微软作为AACS组织的创立者之一,AACS的规范中受控拷贝这个章节几乎就是微软单独写成。2007年底,AACS 1.0规范出台,受控拷贝的大门就会缓缓打开。AACS组织将会提供一台电子拷贝结算服务器,给很多实力中小的电影片商使用。好莱坞财大气粗的六大制片商,都会选择自己建立维护结算服务器。这些服务器谁来提供呢?笔者认为肯定是微软。而且微软一定会免费提供这些服务器的技术维护。笔者进一步认为,如果电子拷贝真的在市场中获得成功,那么这些为高清电影服务的结算服务器无疑会渐渐进化为未来的网络购买电影的结算中心。

其次,高清电影,每部都在20-30GB左右。受控拷贝设备,肯定都要带有大硬盘。用户家中什么电子设备带有大硬盘呢?当然是电脑。所以电脑成为家庭媒体的储存中心简直是理所当然。微软Vista操作系统中带有的DRM,即Cardea DRM (WMDRM-ND),是AACS已经批准成为受控拷贝允许的DRM之一。所以装备Vista OS的电脑会成为MC应用的首选设备。当然将高清内容拷贝到硬盘上只是第一步。未来的家庭娱乐模式是,音频视频内容集中储存,通过网络可以自由的用各类前端设备进行播放。CE播放器作为前端比电脑理想很多。任何想制造高清电影网络播放器的CE厂商,只需要购买微软DRM的授权,就可以通过网络从Vista OS的电脑硬盘里stream高清电影进行播放。

读者到这里是不是渐渐明白了? 微软要用Vista操作系统占领未来客厅的媒体储存中心,然后通过授权CE厂商DRM的方式,在微软操作系统周围建立起一个产业生态圈。

其他公司也可以选择开发自己的DRM,提交AACS,如果批准,也可和微软竞争。但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上是垄断地位。目前还很难看出有任何公司能和他竞争。如果用户已有Vista操作系统和现成的DRM,何苦再去第三方公司采购单独的设备呢?所谓的Synergy组合拳的厉害,在这里显示无疑。

最后说HDi。HDi旧名是iHD,Apple说侵权,改为HDi。当初好莱坞对CE厂商提出下一代高清光碟交互性的要求列表。微软和Disney合作开发了HDi,Sun推出BD-Java(BD-J),Adobe用Flash匆匆上阵。结果HDi成为了HD DVD的交互层,BD-J被Blu-ray选中。微软曾经把HDi提交给BDA组织,但是由于Sun的阻挠,最终没有能和BD-J并列为Blu-ray的交互层。

在好莱坞的眼中,先进的交互性比高清画质音质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根据市场调研,80%以上的用户觉得DVD的画质已经足够好。在50寸的屏幕下,高清和倍线后的DVD比较,也非天壤之别。但是先进的交互性,比如画中画评论等,哪怕在黑白电视机上,区别和DVD枯燥的音轨评论也是一目了然。

300的PiP(画中画)截图,主画面是《300》影片的正片内容,画中画显示的是在拍摄时的场景,演员只是在蓝幕前表演,最终的正片背景是电脑合成的,通过PiP的演示,可以让观众更清楚的了解《300》的幕后制作

下一代的交互性还能带来网络购物等功能。电影往往是推销产品的好渠道,从各大汽车制造商竞争成为变形金刚中道具汽车地位,可见一斑。购物不仅可以包括电影中的道具类,还可以包括手机铃声海报等等。Universal(环球制片公司)在微软的帮助下,建立了U-Shop(即在线商店)。在Evan Almighty的HD DVD中,提供如下购物选项:

网络购物可以为好莱坞打开崭新的利润来源,而且加强电影和产品宣传之间的组合力量

下一代的交互性,还可以不断更新已发行的电影光盘的菜单,花絮,音轨,字幕等。大家都知道,DVD的菜单,花絮,音轨,和字幕都是死的。如要更新,只能发行新的版本。但很多时候,仅仅由于一条字幕,或者一段花絮,发行一个新的版本不一定合理。网络更新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

下一代交互性借助网络,还能增进了影迷和电影制作者的距离。电影迷可以交流最喜欢的片段,导演也可以组织影迷聚会,你只需要将你的高清播放机联网,就能参与到和导演的交流中,也能观看到导演和其他影迷的交流。

总结一下,好莱坞深知,仅靠高画质和音质是无法推动高清光盘产业快速普及的。而且根据市场调查,2/3看电影的人很少购买DVD。这块好莱坞垂涎很久的市场,靠画质和音质更加争取更是无望。只有通过先进的交互性,为消费者提供电影院中无法获得的全新娱乐体验,才有希望切入这个新的市场。

微软作为HDi的开发者,自然义不容辞的帮助好莱坞不断拓展在交互应用上的创新。对于微软来说,HDi是和控制渠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HDi可以说是用户和好莱坞制片商之间交流的窗口。上文说的受控拷贝结算服务器和Cardea DRM (WMDRM-ND)等技术都是运行在渠道的底层,用户真正看见的是基于HDi技术的界面。

总结一下,从控制电影内容到消费者的完整销售渠道的制高点来看。首先微软通过为好莱坞无偿提供VC-1编码技术支持,控制了渠道内部流通商品的包装压缩方式。其次,通过撰写AACS版权保护规范中的受控拷贝技术,控制了销售渠道的收银机-电子结算服务器,第三,通过在Vista中内置AACS批准的受控拷贝的DRM,占领了渠道的终端-消费者的客厅。最后通过开发HDi交互技术标准,控制了销售渠道中消费者和商家交流的界面。综合起来看,就是控制整个渠道!

文章写道这里,回到标题,微软的恐慌。

作为软件提供商,微软在中立的情况下,如果就能实现上述战略,那么他是肯定不会站队,进行艰苦的格式大战。微软根本不在乎Blu-ray和HD DVD光碟在物理上的区别。只要两者的逻辑层是一样的,都支持VC-1,HDi,都用AACS技术作为DRM的话,谁赢对微软都一样。等着坐收渔利就行。

但是问题就出逻辑层上了。

先说AACS。起初HD DVD和Blu-ray都是采用相同的AACS的版权保护技术。但是FOX公司有喜欢严厉DRM技术的传统(记得DIVX么?),为了让FOX单独支持Blu-ray, Sony为首的BDA阵营不惜在Blu-ray的规范中加入BD+来到达目地。(BD+的前身是SPDC,曾经提交给制定HD DVD标准的DVD论坛,结果被否决)。微软不喜欢BD+有两点,在BDA批准BD+的时候,微软的Vista操作系统已经接近完成。要在Vista底层支持BD+,意味这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要作改动,微软当然不愿意为此再次拖延Vista上市日期。而且BD+运行于虚拟机上,是否能在Vista中安全的建立这样的VM,微软也有疑虑。其次管理BD+的权力机构是好莱坞制片商,微软在其中根本没有说话的位置。管理AACS的权力机构是AACS-LA,微软作为创建AACS的成员,地位当然不同。微软还一直担心,FOX等制片商会用BD+来扼杀受控拷贝。在2005年底,微软高调说Blu-ray不支持强制受控拷贝(MMC),制片商可以在某些发行上不提供受控拷贝的选项,只有HD DVD才支持MMC。而且HP惠普也同时公开宣布基于HD DVD独占MMC的情况,由单独支持Blu-ray而转向中立。事实到底如何,只有等AACS年底定案才知道。

其次说HDi,读者已经知道HDi对于微软的战略重要性。而Blu-ray完全不支持HDi。在BD-J被BDA批准成为Blu-ray交互层后,微软不死心,仍然将HDi再次提交BDA,企图让HDi和BD-J同时成为Blu-ray的交互层。由于Sun的大力阻挠,微软失败了。

最后,Sony和松下好莱坞实验室(PHL)一向不喜欢微软的VC-1,钟情开发H.264的编码器。VC-1当初被Blu-ray支持也是历经波折。如果Blu-ray获胜,那么除了华纳以外,VC-1视频编码的角色也一定会大大削弱。

总的来说,如果Blu-ray在格式大战中取得胜利,那么微软在高清上的战略企图即使不是完全失败,也一定大打折扣。你说微软能不恐慌么?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