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可以站着生,何必躺着死?——垂直记录技术揭秘

可以站着生,何必躺着死?——垂直记录技术揭秘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垂直记录技术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将磁盘密度提高10倍,本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种新兴的技术,并通过一个生动的Flash短片增强了趣味性。

作者:存储时代——张广彬 2005年6月23日

关键字: 垂直记录 PMR Hitachi GST 日立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4页)

瓶颈!垂直记录取代纵向记录

磁记录的存储面密度在经过1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超顺磁性”效应。

2003年以前的10年是磁记录密度增长最快的时期

多年以来,硬盘一直采用磁场的磁化方向与盘片表面平行的纵向记录技术:硬盘的盘片可以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平面,磁单元沿着盘片旋转的方向排列,磁极相邻,首尾相接(即“纵向”——Longitudinal)顺序从磁头下方通过。整整一圈下来,就是一个磁道,盘片上的所有磁道都是同心圆。

纵向记录技术采用磁化方向平行于盘片表面的磁场

存储面密度的提高,就意味着代表每个bit的磁单元和组成它的磁粒的体积(主要是在盘片表面上所占的面积)要相应减小,其所具有的能量自然随之下降,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只需要很小的能量——譬如室温下的热能——就可以将磁粒翻转(磁单元保存的数据便被破坏,无法再正确地读出),这就是所谓的“超顺磁性”效应(Superparamagnetic Effect)。为了避免磁粒在室温下自动反转磁路,可以使用具有高矫顽力(将其反转需要较多的能量)的材料作磁层以提高热稳定性,但这样又会给磁头正常的改写数据带来困难。

由于超顺磁性效应的影响,即使硬盘处在正常的环境下,所保存的数据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丢失

需要指出的是,超顺磁性效应对硬盘正常工作的影响并非最近才开始显现,早在2001年IBM就推出了AFC(Anti-Ferromagnetic-Coupled,反铁磁体耦合)介质来对抗超顺磁性效应。这种被称为Pixie dust(仙女之尘)的技术采用了一种三明治结构,即两个磁层中间夹着一层厚度只有3个原子左右的稀有金属(钌)层,上下两层对应位置的磁粒具有相反的磁路方向,彼此互相稳定。

传统磁介质(左)与AFC介质(右)的对比。RU layer即钌层,其所形成的夹层结构无疑比单纯增加磁层厚度更为有效

在出售给日立之前,IBM的全线硬盘产品就都已经采用了AFC介质盘片。其他的厂商也运用了类似的技术,差别只在于商品化的名称和层数(3层或5层,后者是两个钌层中间又夹着一个磁层),譬如富士通的SFM(Synthetic Ferrimagnetic Media,合成铁氧体介质)。

除了磁路方向由水平转为垂直,垂直记录与纵向记录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

夹层结构在磁层厚度上做文章的思路很好,不过随着磁单元和组成它的磁粒在盘片上所占的面积越来越小,磁路方向上的长度也越来越短,保持稳定的难度与日俱增。因此,垂直记录技术干脆将对厚度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磁单元的磁路方向改变90°——不是在盘片平面范围内,而是与平面相垂直(Perpendicular)——正如第一页下方的Flash所形象描述的,一直躺着的磁单元突然站起来了!这样一来,磁单元在盘片上所占的面积可以继续减小,而在磁路方向上的长度(已变成磁层厚度)却能够保持不变甚至适当增加,从而保证了热稳定性。正所谓“躺着死,站着生”是也……

垂直记录技术的磁单元在磁头的作用下反转磁极的示意图

由于磁单元的磁路方向发生了90°的大转变,写入磁头的构造肯定要进行相应的改动,以产生磁化方向垂直于盘片表面的磁场。垂直记录的磁头设计很巧妙:其信号极(Signal Pole)很窄,磁通量密度较高,足以使通过它下面的磁单元发生磁路反转;返回极(Return Pole)很宽,磁通量密度较低,因此它下面的磁单元是相当安全的。当然,介质更是必须要大动手术的——不仅磁层(硬记录层)会变厚,其下增加的软磁底层还有助于改善写入时的稳定性。

纵向记录与垂直记录对比

垂直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相邻的磁单元磁路方向平行,磁极的两端都挨在一起,虽然不像前述的夹层结构那样上下两层间形成反向耦合,但与纵向记录相邻的磁单元只在磁极一端相接的情况比起来,互相稳定的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