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Zxm(整理) 2005年12月13日
关键字: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7页)
知而言不如起而行 莫让意外发生时才体会到异地灾备的必要性
异地灾备不是新鲜事,这个概念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可是真正建制有异地灾备的企业却没有几家。不成功的原因,不外乎许多企业都觉得倒霉的一定不会是我,有些企业觉得反正只要本地端有作磁带备份就够了,总不至于整个本地端都毁损吧!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意外就是这么一回事,平时不烧香,临时要抱佛脚也没得抱,资料若毁了、没了,就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根据专家分析,企业若未将数据进行备份,数据毁损后,约在2年都会遭受到结束营业或公司倒闭的悲惨命运。数据是一切,硬件毁了可以再买,但是数据一旦毁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就难上加难,几乎就是化整为零,从头再来了。
天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而且天灾的范围相对于人为的破坏很可能覆盖了更大的地理区域,也对异地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别以为备份到磁带上就可以高枕无忧,美国花旗银行的数据备份磁带在运送过程中逼窃,390万笔重要的客户数据凭空消失,损失的不只是有形的客户数据与金钱,更有难以弥补的商业信誉问题。
台湾屈臣氏将数据都备份到磁带里,再将磁带放进银行的保险箱里锁起来,看起来万无一失,结果一个纳莉水灾让磁带泡了水,淹掉了公司的数据,这时若没有异地的灾备系统,MIS人员就好成为身受其害的水灾受难者。
也许有人会想,既然备份到磁带风险那么多,就备份到硬盘吧。硬盘的危险度也不比磁带低,虽然有RAID机制保护,但是,平均每1颗250GB的ATA硬盘,就有25%的不可修复的坏轨毁损率,这样可怕的高毁损率,只能多买几颗硬盘自求多福。不过,如果,有异地端多一套磁盘阵列将本地端的数据在镜射(Mirror)一份,虽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总是让风险大幅度地降低。
异地灾备的距离到底该多远呢?这个问题常困扰着MIS人员。曾经听过1则故事,美国某家企业的异地灾备就是就近放在双子星的两栋大楼里,1栋各放1个,相互灾备,可是谁知911炸碎了美国人的心,也摧毁了该公司的灾备系统,这到底该说是人算不如天算?还是该公司的资料灾备政策不够周延呢?
这个例子代表的意义是,异地灾备的本地端与远地端配置,基本上还是不要挑选太近的地点,以美国许多企业的例子,1家位于美国东岸的公司,一般会在美国西岸设置1个灾备地点。以台湾来说,台北公司可能会在中部或南部,选择1个灾备地点。例如,国泰金控就是台北、高雄两地进行灾备。
本专题将就不同的企业类型,以及不同的灾备方式,提供企业在进行异地灾备的时候,一些参考的想法。在成功案例部分,藉由国外的Clyde公路工程建筑公司,以及台湾屈臣氏的异地灾备等例子,来透视不同产业如何进行成功的异地灾备,以及当他们遇到灾难的时候,如何危机应变处理。最后,再透过数据的备份方式,以及服务器的系统集群灾备方式,分别解析企业根据不同需求,该如何选择不同的应用。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