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谭运鹏 2005年4月22日
关键字: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5页)
技术将是终极优势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就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进行“贴牌”生产,只给自己创造了1%-2%的利润。
国际品牌分析家看到了中国企业的现状,他们指出,中国企业存在着产能过剩、在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的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自身研发投入的不足。跨国公司一般都将占收入5%或更高比重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而中国企业能达到这一国际标准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90%的欧美跨国公司都已经把创新融入了他们的企业战略,80%都建立了全公司的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都把利润的10%投入到了研发当中。有55%的创新来自于与大学、研究机构和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交流。而大部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很少,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有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而我国每年上万亿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
如今,中国加工制造业的所谓比较优势正日益被进入中国的国外企业以及周边国家、拉美国家所模仿,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资源成本比较优势已经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且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制造”依然停留在贴牌等简单的加工层面,满足于给自己创造1%-2%的利润,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只能获得微薄利润,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在不断向中国转移,但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外资大量涌进的同时,中国企业能不能在技术上更多地投入,更快地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这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我们最终能否改变处于下游的弱势地位。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