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而这些信息系统,又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的威胁,如服务器的故障、网络故障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因而,容灾备份中心已经成为不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复杂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几乎所有业务都要通过这套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容灾备份中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容灾挑战:恢复能力的最大化
容灾中心现在面临的最挑战---提高灾难的恢复能力,这是到目前为止容灾中心管理人员最重要的目标。其次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功耗。而如何提高灾备中心的容灾水平呢?这里不仅要提高的是IT设备的可靠性,还要注意整个基础建设,比如容灾中心是建在地震高发区,那么就要注意基础设施的抗震水平。如果灾备中心是建在流域地区,就要考虑整个地区抗洪水平。另外随着容灾中心的扩大,不管是各种资源还是功耗都是在不断的增加,现在社会国家提倡的要建立绿色的能源,集约型社会,要通过MAID技术和重复数据删除等技术来降低功耗,提高存储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整体的存储空间。而未来容灾中心发展趋势---随着IT设备的整合,出现三种方式的灾备中心建设方案:第一种是外包建设,第二种是自建,第三种是合作建设。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整个容灾中心的规模都会不断的扩大,而当容灾中心扩大到一定规模之后整个系统的利用率就会提高,提高之后就会降低整个容灾中心的准入门槛,从而吸引众多本来没有能力自建容灾中心的中小企业加入进来,加剧规模效应的出现。
在整个容灾中心里存储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为数据是存放在存储设备上的。在业务当中计算得是数据,存储的是数据,网络中传输的还是数据,所有的业务正在经历以网络为核心,转向以数据为核心,数据的安全和存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存储系统做为数据存储的基础载体,它在容灾中心的地位是必不可少的。
方案:五步构建高可用容灾中心
那么构建高可用容灾中心需要哪些步骤呢?答案是五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为什么要建设高可用的数据中心。构建高可用数据中心无非就是为了降低灾难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例如洪灾火灾等不可抗力造成的灾害。另外也需要抵御黑客攻击或者防止工作人员的误操作等人为事故。而9.11和汶川大地震也提醒我们灾难吞噬一切,建立容灾中心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就是要确定方案---容灾中心要建在哪里,建成什么规模,满足什么需求等。
第二步---建设容灾中心的基础设施,包括铺设管道供水、供应电力,建筑物建设等等,这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本文重点讲述IT环境的建设,所以此处略过。
第三步---容灾中心建成之后,也是需要分批来实现容灾的,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业务都搬入到容灾中心。这样就要对所有业务进行分级,重要性高的核心业务首先安置在容灾中心内。
此类技术的特点是基于BCP软件,通过软件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范围内的数据实时镜像。并可在本地生产环境宕机后,将业务切换到灾备中心运行,业务的切换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典型案例如浪潮BCP软件。此方案的优点:
1. 数据实时镜像,RPO=0
2. 业务的自动切换,RTO只有几分钟 ,对上层应用透明
3. 与操作系统结合,在数据复制的基础上,上升到应用系统级的自动切换;
4. 基于开放的IP网络的数据传输,设备、线路投资小,没有距离限制,易于实施;
第四步---次核心业务可以随后等后续设施建造好之后迁入容灾中心,次核心业务采用基于系统级的数据实时自动复制
此类技术的特点是在特定的系统平台(主机端安装卷复制软件或依赖于存储硬件级卷复制)上,基于相同的卷管理技术(Veritas Volume Manager或SANcopy技术)实现的异地数据复制技术,典型案例如Veritas的Veritas Volume Replicator、浪潮AS1000系列的卷复制、卷镜像功能。
此种技术的优点是:
1. 灵活的基于卷组的复制技术,对数据库数据和非数据库数据透明,对上层应用透明;
2. 基于开放协议的数据传输,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IP网络或是FC网络
此技术的缺点是:
1. 涉及到操作系统存储管理技术,规划和实施有一定技术复杂性;
2. 系统开放性差,一般在同构系统之间实现,否则会增大系统实施难度。
3. 系统数据库处于非活动状态,平常容灾中心不能分担生产中心的工作。
4. 采用FC协议时,一般要求两地(生产中心和容灾中心)之间必须有光纤连接(Fiber Link),或采用裸光纤,投资大,实现困难。
第五步---最后剩余的外围业务采用基于存储硬件实现的数据备份
此类技术的特点是基于特定的存储阵列产品,利用专用接口和专用软件实现。一般要求数据复制的源和目的地有相同的设备,且两点之间通常采用光纤连接,运行FC、ESCON或其他专有协议。典型案例如浪潮VTL远程复制。
此类技术的优点是:
1. 基于存储设备实现,对主机透明,故对主机资原占用极少;
2. 两地之间的数据传输依靠专网,对生产网络无影响
3. 完全的磁盘之间块级拷贝,与上层应用无关。
此类技术的缺点是:
1. 容灾中心之间受距离限制。一般超过100公里后,技术实现难度和投资都将非线性增长;
2. 灵活性差。只能实现单纯的数据复制,不能提供应用系统级的容灾切换。
3. 开放性差。只能实现同构系统的数据复制。
由此可见浪潮针对数据中心容灾的产品---海量存储软件BCP保护模块即可保护用户的核心业务。
浪潮BCP可以通过远程镜像将本地生产中心数据同步到远程灾备中心,并在本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先依靠本地高可用集群接管业务,本地发生重大灾难全部宕机时,可以由远程接管业务,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