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存储时代——张广彬 2006年7月28日
关键字: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11页)
SAS——三位一体的杰作
虽然FC-AL已经与Ultra160 SCSI在硬盘的价格上持平,但FC适配器、线缆等相关设备的昂贵使其不适合作为并行SCSI的串行替代者——业界希望获得的是一个性能、可靠性、机外(outside the box)连接能力和成本均优于并行SCSI,且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机内设备接口。如果说将SCSI的指令集嫁接到Serial ATA(SATA)的物理层上只是走了个捷径,那么对FC-AL的借鉴则充分显示出业界对Serial Attached SCSI寄予厚望。在2004年实现产品化的目标驱动下,SCSI商业协会(SCSI Trade Association,STA)和ANSI T10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卓有成效。
2002年6月中旬,时任Maxtor公司高端存储部门市场推广副总裁的John Joseph先生向笔者分析SAS的特点
2001年11月26日,Compaq、IBM、LSI Logic、Maxtor和Seagate宣布成立Serial Attached SCSI工作组,目标是将并行SCSI与Serial ATA的优点相结合,定义一个新型串行点对点的企业级存储设备接口。Adaptec、Fujitsu、Hitachi、QLogic、ServerWorks和Western Digital也主动表示了对Serial Attached SCSI工作组的支持。这条消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基本上只能局限于新闻稿所提供的内容。
12月,SCSI商业协会董事会一致决定接纳Serial Attached SCSI并全力支持该技术的发展和推广。2002年1月16日SCSI商业协会年会期间,双方的市场和商业发展团队在休斯顿敲定了合作的细节,即由SCSI商业协会负责Serial Attached SCSI规格的市场需求和工业推广。到2月4日正式发布时,工作组的成员数量已经因Dell等公司的加入而达到了20个之多。
三人行必有我师
并行SCSI的优点在于完善的命令集,SATA的长处则是串行的物理层,Serial Attached SCSI正是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由于FC、IEEE 1394和SSA的存在,Serial SCSI(串行SCSI)已不能作为专有名词,而加上Attached则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可体现出对SATA的尊重。
同样的物理互连部分让Serial Attached SCSI(串行连接SCSI,简称SAS)支持SATA设备成为可能(反之则不行),此外它还吸取了FC的一些优点。Serial Attached SCSI网站上一份14页的PDF文档提供了SAS与SATA、并行SCSI及FC-AL的主要特性对比表(见表),但并未涉及较为深入的技术细节。
Serial Attached SCSI与其他三种接口规格对比
SATA | 并行SCSI | SAS | FC-AL | |
连接能力 | ||||
寻址(设备数量) | 1 | 16 | 128 | 128(16M) |
距离(米) | 1 | 25 | 10 | 10k |
双端口支持 | 否 | 否 | 是 | 是 |
拓扑结构 | 点对点 | 共享总线 | 点对点/Expander | 仲裁环/fabric |
性能指标 | ||||
传输率(MB/s) | 150 300 600 |
320 640 |
150 300 600 |
100 200 400 |
双工(Duplex) | 半双工 | 半双工 | 全双工 | 全双工 |
运行协议 | ATA | SCSI | SCSI | SCSI |
注:最初SAS以1.5Gbps(150MB/s)起步,2003年后改为3.0Gbps(300MB/s)
Maxtor公司高端存储部门市场推广副总裁John Joseph先生来到北京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SAS的网站上有这位SCSI专家的“语录”,向他请教相关的问题肯定错不了。就在法国队被淘汰出世界杯的那天下午,John Joseph先生告诉记者:SAS不仅仅是在SATA的物理层上使用SCSI命令集那么简单,它还增加了Dual Port(双端口)、Switch(交换)和WWN这三个从FC引入的特性,即所谓FC Like(SAS规格介绍见下页)。
新接口坐二望一
在SATA的电气接口上建立类似于光纤路径的交换架构,运行的又是SCSI命令集,SAS可谓博采三家之长。那么它是否具备接替并行SCSI的能力?又会对FC-AL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干掉并行SCSI
把SCSI命令集传授给SAS的目的就是要让并行SCSI“含笑九泉”,这个任务完成得怎样呢?现在看来,SAS从SATA和FC-AL那里学来的几手还真管用:
SAS现在已被业内所有的主流厂商认可为并行SCSI的替代者,2004年起接班看来不会有什么问题。
冲击FC-AL
根据Maxtor对企业级硬盘市场的预测,FC-AL的市场份额将从2001年的8%稳步增长至2004年的17%,然后在2005年降为15%;2004年还是SAS的“好日子”,而2005年其份额将从3%提高至9%。预期的一升一降绝对不是巧合,“SAS now viewed as viable serial alternative”(现在看来SAS是可行的串行选择),含蓄中蕴含着杀机。
为了说明FC-AL存在的问题,John Joseph先生用铅笔画了一个代表FC-AL的双环路,上面均匀地分布着6块Atlas 10K Ⅲ-Ultra320,以其55MB/s的持续传输率,这个双环路200MB/s的带宽在4块硬盘的时候就不够用了(又是4块)。即使FC-AL的带宽还有提高余地,但是对于其127个(实际使用要超过40个)设备的连接能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FC-AL上面跑的命令集也是SCSI,它在与并行SCSI的高端之争中取胜靠的是连接距离长、容错能力强(双端口双环路)、设备间平等、全双工和串接数目多,但在SAS面前这诸多优势仅剩一项(10公里的连接距离对硬盘来说似乎也意义不大),拓扑结构、可用带宽和成本方面还处于劣势,逐渐将硬盘市场让出是可以预期的。
从企业级市场对机内和短距离机外连接的要求来看,草拟中的SAS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FC以后则会更专注于长距离连接。
虽然SAS工作组仍将FC奉为高端的选择,但也提到“(FC)对内部存储来说太昂贵了”。相信从2004年起,即便是FC SAN在硬盘的选择上也会更倾向于SAS——内外都是串行(SCSI),做个转换罢了。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