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存储频道富士纳米技术助T10000一臂之力

富士纳米技术助T10000一臂之力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富士为Sun StorageTek T10000企业级磁带驱动器生产的介质采用了其Nanocubic技术。

作者:刘谦(编译/整理) 2005年12月24日

关键字: 富士 Fuji StorageTek Sun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如今,数据的“保质期”可谓越来越长了。就算那些陈年旧账早已失去了价值,就算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数据库已经“发了芽”,我们还是对它们无可奈何。因为各种关于金融和医疗领域的法律法规可是把这些数据盯得死死的,任何遗漏都会招来严厉的处罚。那既然丢也丢不掉,就要为这些“高龄”数据找个归宿。后来,为了法规遵从,人们提出了“生命周期管理(ILM)”这个概念。不管各家对于得ILM的解释有何不同,最终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够了一定年限的数据都要转移到磁带介质上来。

上月初,Sun发布了其最新的企业级磁带驱动器——Sun StorageTek T10000(来自被SUN所收购的StorageTek)。这款产品的传输速率高达120MB/s,并且具有500GB的本机(非压缩)容量。相比它的前辈StorageTek T9940B,T10000可谓进行了一次飞跃。

不过,正所谓“好马配好鞍,好驱动器配好介质”。有了强大的磁带驱动器,相应地我们就要配合高性能的磁带介质一起使用。同时,所选磁带介质除了要满足同样的大容量和高速度外,还要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富士(Fujifilm)所生产的新型磁带介质就完全可以满足这种苛刻的需求。不过即使是满足了性能上的需求,要把这么多的数据同时装载到那个一个狭小的物理空间(磁带盒)内,还确实需要一点“独门绝技”了。

不同的厂家在磁带的设计上确实各有千秋,但是不管怎么变,有一点是肯定的。来自Fuji OEM发展部的副总Peter Faulhaber说道:“不管存储容量如何增长,承载它们的介质的物理尺寸是不变的。”

Faulhaber随后聊起了磁带的发展史:从1985年的开卷式(Open Reel)磁带开始,那时的磁带介质中仅有18条磁道;十年后,也就是在1995年的时候,0.5英寸磁带的磁道数已经增长到了128条,并且可以保存10GB的数据;另一个十年后,如今同样尺寸的磁带介质已经可以在700条磁道上保存500GB的数据了。

半英寸磁带已经在存储界服役了很多年,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情形还会继续下去。那么要如何继续满足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呢?Fuji的科学家们终于在实验室中找到了答案:一种全新的制造工艺——Nanocubic技术(已在IBM 3592磁带介质上得到应用)。

正如Nano(“纳诺”是希腊语前缀词,表示“十亿分之一”,一米的十亿分之一是纳米技术领域的测量单位)这个名字所具有的含义一样,这种技术本身就是向超小分子级的材料的可靠性发起的一项挑战。在使用纳米级的制造工艺后,磁带磁涂层的厚度变为了现有涂层厚度的十分之一,介质的存储密度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同时这种技术在保证了更薄的同时,也提供了企业级的可靠性。事实上,在一个磁带盒内,最多可以装载917米长的这种6.5微米厚的磁带介质。

总体说来,Fuji Nanocubic磁带可以保存500GB的非压缩数据或1.5TB的压缩数据(以3∶1的压缩比例)。正是这点才使得这款磁带介质产品成为了ILM核心设备T10000的理想使用介质。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