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存储时代——赵效民 2004年2月5日
关键字:
在本页阅读全文(共14页)
DVD的诞生之路(上)
DVD的诞生之路是曲折而又坎坷的,许多大企业为了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与技术主动权,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994年12月16日,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飞利浦公司(PHILIPS)率先发表了“单面双层12CM(5.25英寸)高密度多媒体CD的格式与技术指标”,简称多媒体光盘系统(MMCD,Multi Media Compact Disc),可以说这是第一个提出来的DVD技术规格,然而飞利浦公司并没有过分地宣传DVD,因为当时飞利浦公司的VCD产品业务正如日中天,过分地宣传DVD势必影响VCD的销售。但飞利浦公司的如意算盘被她在CD业中的老朋友索尼公司打乱了。在1995年1月初举办的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设备大展上,索尼公司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为DVD制造声势,并暗示自己将在DVD领域中领先一步。这就意味着DVD的竞争完全公开化,因为另有一个同样著名且实力雄厚的公司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决定,发誓要与索尼一争高下,那就是对DVD酝酿已久的日本东芝公司(TOSHIBA)。在大展之后不久,即1995年1月24日东芝公司就发布了另一个DVD规格——“超密度光盘系统”,简称 SD(Super Density,这一简写仍用在目前东芝公司的相关DVD产品的型号中,如DVD-ROM/RAM/RW)。1995年2月23日,索尼公司社长亲自声明,坚定不移地支持在1994年12月 16日与飞利浦公司所共同发表的技术标准和规格,这意味着与东芝公司对立的局面已完全确立,两大竞争集团从此诞生。
索尼—飞利浦集团所提出的MMCD是单面双层结构,它的厚度与现在的CD盘一样,同是1.2mm,在第一信息记录层下面再刻出第二信息记录层,两层间隔为0.30-0.35mm,第一层与第二层的信息轨道是独立的, 通过将读取光束聚焦在不同的信息层(或称记录层)来读取记录的信息。为了提高记录密度,采用了波长更短的激光,而盘上的“信息凹坑”也更多了,其密度较之CD高出一倍。MMCD公布的容量大小是3.7GB。由于MMCD是单面结构,采用单面读取方式,所以能很容易与普通CD兼容,这是MMCD的显著优点。
东芝公司提出的SD一开始是双层双面结构,将两张厚度为0.6mm 的信息盘片背靠背粘接在一起,就像当时的LD一样。由于聚焦距离(1.2mm)的减半,使SD 播放机无法直接播放普通CD,这也是SD与MMCD相比的巨大弱点。索尼—飞利浦集团曾多次就该弱点向东芝发难。后来,东芝在同盟公司的帮助下,改进了光盘结构,将两张盘的信息层背对面地粘接,中间夹帖一半反射层和透明隔离层(这就是DVD-9的原型)。为了解决聚焦距离的矛盾,采取了双焦点物镜技术,可将一束激光聚焦在两个点,一个焦点在第一信息层或第二信息层,焦距为0.6mm, 另一聚焦点在焦距1.2mm处,恰恰是读取普通CD所需的,从而实现了向下与普通CD的兼容。然而, 背对背粘合方式的双面结构还予以保留并加以发展以供专业用户使用(这就是DVD-10/18的原型),毕竟双面SD可以比MMCD更方便地存储不同性质的数据,比如将电影与计算机程序存在一起。为实现大容量, SD 跟MMCD一样采用了波长更短的刻录、读取激光,而且“信息凹坑”比MMCD更多,密度比普通CD多2.5倍。SD公布的容量是5GB,可见比MMCD高得多,也反应出SD所用的技术较MMCD 先进一些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