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反欺诈领域的专家们正站在一个新的技术革命的门槛上——生成式人工智能(AI)。这项技术以其独特的能力,即从现有数据中学习并生成新的信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最新研究显示,超过八成的反欺诈专家预计到2025年,他们的工作将与生成式AI紧密相连。
这项由SAS和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CFE)联合进行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尽管对生成式AI的兴趣空前高涨,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2024反欺诈技术基准报告》汇集了来自全球近1200位ACFE成员的调查结果,展现了自2019年以来反欺诈技术的关键演进趋势。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人们对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8%的反欺诈专业人士已经在使用AI/ML技术,另有32%的专业人士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开始实施这些技术。这一趋势预示着,到明年年底,使用AI/ML技术的比例可能会增长近三倍。
然而,AI和ML技术的部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速度。自2019年以来,这些技术在欺诈侦测和防范领域的实际应用增长了5%,远低于之前预期的采用率。这一现象表明,尽管对高级分析技术的需求强烈,但将其应用于实践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此外,报告还指出,尽管许多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熟,但生物识别和机器人技术在反欺诈领域的应用仍在稳步增长。特别是在银行和金融服务业,这些技术的应用尤为广泛。
面对生成式AI的易获取性和易用性,ACFE总裁John Gill警示道,一旦这些工具落入不法之徒之手,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在增加反欺诈技术预算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在符合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使用这些技术。
SAS风险与欺诈管理、合规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Stu Bradley强调了选择合适技术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并提到SAS Viya这样的云原生、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AI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更轻松地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中获益。SAS还提供了在线数据仪表板,让用户可以根据行业、区域和组织规模查阅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反欺诈技术的跨行业趋势。
生成式AI的未来究竟是繁荣还是衰败?这个问题的答案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在采用生成式AI和其他AI技术时,必须慎之又慎。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企业需要不断自问:“我们能做什么?”和“我们应该做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成式AI的能力将不断增强,它在反欺诈工作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显著。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偏见。ACFE研究总监Mason Wilder的话或许是对未来最好的概括:“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项技术的采用速度将会有多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瑞典央行与金融机构及国家安全部门深化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威胁。今年5月,瑞典遭遇大规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政府和金融机构受到严重冲击。总理克里斯特松承诺增加资金支持,建立更强大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央行将举办第二届在线网络安全挑战峰会,鼓励金融机构提升网络安全能力。瑞典金融协会敦促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与国家网络安全中心等机构协调配合。
字节跳动发布Seedream 4.0多模态图像生成系统,实现超10倍速度提升,1.4秒可生成2K高清图片。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扩散变换器架构,统一支持文字生成图像、图像编辑和多图合成功能,在两大国际竞技场排行榜均获第一名,支持4K分辨率输出,已集成至豆包、剪映等平台,为内容创作带来革命性突破。
工作压力源于大脑储存混乱而非系统。本文介绍5个ChatGPT提示词,帮你将工作压力转化为结构化行动:优先级排序任务清单、快速撰写专业邮件回复、从冗长文档中提取关键信息、生成问题解决方案、高效准备会议内容。通过系统化处理工作事务,将分散的精力转为专注执行,让大脑专注于决策而非重复劳动。
红帽公司研究团队提出危险感知系统卡(HASC)框架,为AI系统建立类似"体检报告"的透明度文档,记录安全风险、防护措施和问题修复历史。同时引入ASH识别码系统,为AI安全问题建立统一标识。该框架支持自动生成和持续更新,与ISO/IEC 42001标准兼容,旨在平衡透明度与商业竞争,建立更可信的AI生态系统,推动行业协作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