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反欺诈领域的专家们正站在一个新的技术革命的门槛上——生成式人工智能(AI)。这项技术以其独特的能力,即从现有数据中学习并生成新的信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最新研究显示,超过八成的反欺诈专家预计到2025年,他们的工作将与生成式AI紧密相连。
这项由SAS和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ACFE)联合进行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尽管对生成式AI的兴趣空前高涨,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2024反欺诈技术基准报告》汇集了来自全球近1200位ACFE成员的调查结果,展现了自2019年以来反欺诈技术的关键演进趋势。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人们对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8%的反欺诈专业人士已经在使用AI/ML技术,另有32%的专业人士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开始实施这些技术。这一趋势预示着,到明年年底,使用AI/ML技术的比例可能会增长近三倍。
然而,AI和ML技术的部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速度。自2019年以来,这些技术在欺诈侦测和防范领域的实际应用增长了5%,远低于之前预期的采用率。这一现象表明,尽管对高级分析技术的需求强烈,但将其应用于实践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此外,报告还指出,尽管许多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熟,但生物识别和机器人技术在反欺诈领域的应用仍在稳步增长。特别是在银行和金融服务业,这些技术的应用尤为广泛。
面对生成式AI的易获取性和易用性,ACFE总裁John Gill警示道,一旦这些工具落入不法之徒之手,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在增加反欺诈技术预算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在符合伦理道德的前提下使用这些技术。
SAS风险与欺诈管理、合规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Stu Bradley强调了选择合适技术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并提到SAS Viya这样的云原生、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AI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更轻松地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中获益。SAS还提供了在线数据仪表板,让用户可以根据行业、区域和组织规模查阅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反欺诈技术的跨行业趋势。
生成式AI的未来究竟是繁荣还是衰败?这个问题的答案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在采用生成式AI和其他AI技术时,必须慎之又慎。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企业需要不断自问:“我们能做什么?”和“我们应该做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成式AI的能力将不断增强,它在反欺诈工作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显著。企业需要制定合适的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偏见。ACFE研究总监Mason Wilder的话或许是对未来最好的概括:“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项技术的采用速度将会有多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施耐德电气以“新质服务+产业向‘新’行”为主题,第六次参会,展示全新升级的“新质服务体系”,围绕创新驱动、生态协同和行业赋能三大核心领域,以全新升级的“新质服务体系”,助力中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上海AI实验室推出Dispider系统,首次实现AI视频"边看边聊"能力。通过创新的三分式架构设计,将感知、决策、反应功能独立分离,让AI能像人类一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实时交流,在StreamingBench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系统,为教育、娱乐、医疗、安防等领域的视频AI应用开启新可能。
甲骨文正在成为大规模基础设施供应商的可靠选择。该公司通过AI技术推动应用开发,构建GenAI模型并将智能代理集成到应用套件中。CEO萨弗拉·卡茨透露,公司剩余履约义务达455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倍,并预测OCI收入将从2026财年的180亿美元增长至2030财年的1440亿美元。甲骨文正积极布局AI推理市场,凭借其作为全球最大企业私有数据托管方的优势地位,有望在云计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Atla公司发布Selene Mini,这是一个仅有80亿参数的AI评估模型,却在11个基准测试中全面超越GPT-4o-mini。通过精心的数据筛选和创新训练策略,该模型不仅能准确评判文本质量,还能在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研究团队将模型完全开源,为AI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