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ZDNet采访直播间分外热闹,产学研三路专家都曾做客其中分享云计算、大数据的故事。PMC公司研发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廖恒博士也是其中一员,他跟ZDNet的网友讲述的是PMC如何做“硬”以迎接大数据浪潮,应对软件冲击。
大数据时代造就市场更大的需求,这对于长期关注于数据存储的PMC来说绝对是个机遇。但是,廖恒博士表示目前市场上对于大数据还存在一定误解。数据的处理计算必须和存储相互依赖相互结合,而常常在谈论大数据的时候,却比较容易忽视存储,而将大数据片面的理解为Hadoop。
这在实际数据存储中却要依情况而看,廖恒举例目前90%以上的大数据分析所覆盖的大数据量其实并不是很大,可能还不到到100G的容量,大材小用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一种模式的创新,Hadoop更多的是面向于大集群、文件批处理的模式,而Spark可应对内存内的处理,所以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匹配,当然也更适用于TCO的优化。未来,数据中心或者是在小规模的机架内做到资源的共享、池化和调配,会带来一个最终的优化方案。
谈到软硬件关系,廖恒形象地比喻,在软硬件的体系结构的中间有条很大的鸿沟,软件人不能理解硬件实质,硬件人又很难理解软件的生态,但软硬件又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应对于此,作为存储的硬件厂商,PMC今天提供的更多的是模块化的解决方法。不论芯片、板卡、子系统还是通过SATA、SAS、PCIe来连接,都能覆盖市场中的所有形态,但这种搭积木的模式也不是完善的,灵活性就是个大考验。
PMC也在寻求改善,体系结构上亟需创新,去年提出的I/O分离解耦合的体系架构就是解决方案。当然,这个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包括基础技术开发、原型机开发、和数据中心的测试、交流,目前都处于不断探索和创新中。
对于敏感的闪存成本问题,廖恒谈到,站在产业规模的考虑,PMC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认为解决此问题最终无非是要做到标准化和开放化。在此,PMC也一直推动NVMe标准的制定,整个生态体系的开放互通。同时,廖博士风趣地说道,PMC也在不断练好“内功”,以望稳定地站在市场洪流中。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