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Super Micro)有一款超高密度的紧凑型服务器,有高达0.5PB的闪存使用未公布的三星SSD。
这款SSG-1029P-NMR36L是超微SuperServer系列产品,平均1U机架式设备,预计最多有36个前置热插拔的NVMe三星PM983 SSD。
这是一款双路服务器,采用2个至强SP CPU,24个DIMM插槽(3TB)以及冗余热插拔冷却风扇和电源,以及远程系统开启/关闭功能、系统管理和针对每个驱动器的远程电源循环。
实际上有32个热插拔驱动器托架和4个混合PCIe或者SATA3 M.2驱动器托架。
这些采用了三星所谓下一代小尺寸(NGSFF)SSD,目前提供最高288TB的原始容量,今年晚些时候将支持576TB。这比你在1U、双路至强SP机箱中使用2.5英寸或者3.5英寸能获得的密度更高一些。
这款288TB容量的产品采用8TB驱动器,2018年晚些时候将支持16TB驱动器。按照我们的理解,4TB和8TB PM983采用的是64层V-NAND(3D NAND),16TB版本将采用即将推出的96层V-NAND。
它们支持PCIe 3.0 x4通道,并提供4TB和8TB的容量,体积是宽30.5mm,长110mm,高4.38mm。
图片显示,较长的驱动器会影响服务器主板的可用空间,例如限制内存空间。
超微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harles Liang表示,这款服务器提供了“市场上最好的性能和密度”。
三星驱动器级的键值存储
三星在PM983固件(KV SSD)中采用了一个键值存储接口,用于处理非结构化对象数据。三星表示,这么做为这种数据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接口,而不必在对象数据世界和通常块结构SSD协议层之间进行桥接。
三星称这“提高了性能,简化了存储管理,同时提供了使用RocksDB或MySQL等应用实现近乎无限的系统扩展”。
三星已经打造了一个KV Stacks捆绑包,把KV SSD和相应的主机软件(如设备驱动程序和相关库)组合起来。
三星KV Stacks概念
这个键值接口驱动器的想法,参考了希捷Kinetic磁盘驱动器和OpenIO的相关工作,后者自身就在考虑使用键值闪存驱动器。
这里有一个三星Key Value(KV)SSD技术简介。
评论
PM983 SSD看起来像是英特尔长条形直尺型 SSD的缩小版,英特尔表示将在32插槽的1U服务器中实现1PB原始闪存容量。
英特尔Ruler SSD长325.35毫米,宽9.5毫米,高3.86毫米。
32个插槽并排位于服务器前端,把所有其他组件都挤到了后面,意味着你得牺牲1个CPU插槽或者DIMM插槽来容纳这些。
三星的迷你版直尺型 SSD是英特尔直尺型 SSD长度的1/3,得到超微的支持对于这种规格的SSD来说意味着取得了一个重大胜利,也促使其他OEM厂商如戴尔和HPE也采用这种规格,因此实现闪存与DRAM以及CPU功率的混搭。
Super Micro建议其SSG-1029P-NMR36L服务器可用于IOPS密集型存储应用、MySQL和Cassandra型数据库、超融合基础设施节点以及其他横向扩展架构应用。
这与三星KV Stacks的想法有些重叠,但是超微并不局限于此,超微表示:“SSG-1029P-NMR36服务器系统具有的计算能力可以为任何应用提供实现时间价值的好处。
这表明有两个版本的PM983:一个KV SSD和一个正常的块协议版本。
这台服务器在上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消费电子展上面向客户展示。
该产品应该在今年晚些时候交付和定价。同期我们预计三星还会围绕PM983 SSD做一次发布。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今日发布Gemini Enterprise,这是一个集成了先进AI模型、聊天机器人和智能代理的一体化企业平台。该平台提供统一聊天界面,可安全连接各种数据源,包括Google Workspace、Microsoft 365等企业应用。平台内置超过1500个AI代理,支持无代码构建工具,用户可创建自动化工作流程。标准版年费每席位每月30美元起。
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华为和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开发出革命性3D人体重建系统Snap-Snap,仅需正面和背面两张照片即可在190毫秒内生成完整3D人像。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方法对昂贵设备和复杂人体先验模型的依赖,通过智能几何推理和侧面增强算法实现高质量重建,为虚拟现实、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大众化应用奠定基础。
OpenAI推出的AI视频生成应用Sora在不到五天内下载量突破100万次,增长速度超过ChatGPT。该应用类似TikTok,提供无限垂直视频流,但所有视频均由AI生成。用户只需输入提示词即可创建10秒视频,还可通过Cameo功能制作个人视频。尽管目前仅在北美地区开放且需要邀请码使用,但已引发版权争议和娱乐行业反弹。
这项研究介绍了aiXiv——首个专为AI科学家设计的开放学术平台。该平台由多伦多大学等18个机构联合开发,支持AI独立完成论文提交、同行评审和发表全流程。通过多智能体架构和五阶段安全防护机制,平台实现了81%的评判准确率,并显著提升了AI生成研究的质量。这标志着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