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16)于8月31日-9月2日在上海举办。围绕“塑造云时代”主题,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0名业界精英,共同探讨云时代趋势与洞察,以及各行各业如何通过打造云技术、构筑云生态,积极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交通行业媒体见面会,华为企业BG交通系统部总裁袁希林先生、华为企业BG中国区交通系统部部长路海空先生、华为企业BG交通行业解决方案部总经理王凯先生就华为创新ICT解决方案在城轨行业的应用,以及推动城轨行业科学发展与媒体进行了交流。
王凯表示,“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巨大的冲击,城轨行业也将迎来多层次的转型。例如:城轨运营模式的转变,城轨系统从综合监控/行调转变为以行车调度为中心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客流管理由粗放式的文字提示转变为精细化的智能导乘;公共安全从单纯的监控转变为高清智能的综合应急指挥;盈利模式也从单一的票务收入转变为多样化的娱乐资讯收入。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全国已经有44个城市规划了城市轨道,并已获批。袁希林提到,城轨市场可以参与的空间非常大,华为对城轨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基于其创新的ICT解决方案,华为致力于与合作伙伴携手一起来实现用户需求,把整个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云建立起来。
对于华为的全方位城轨ICT解决方案,袁希林认为,不能仅仅谈城轨,而是要基于一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用户的需求。依托华为的新技术,与合作伙伴一起,将业务和技术相结合,创造更多市场机会,把整个交通市场进一步往前推进。
在华为2016全联接大会上,华为推出创新的城轨云解决方案,包含OCC云方案、OCC-BOCC灾备方案和大数据分析方案,为城轨客户构筑融合云平台,实现智慧运营和智能运维。
该方案融合OCC云平台,在OCC云上运行SCADA/CCTV/PIS/OA等业务,业务统一部署,按业务划分资源池,按需分配,资源利用率高;OCC-BOCC灾备方案,BOCC部署一套云,与OCC灾备,实现存储、计算、应用、网络、安全、传输6层级双活架构,保障安全运营;通过OCC部署Fusion Insight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日常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智慧运营。
此外,华为还推出了下一代城轨信号承载解决方案。信号系统负责控制列车安全、准点、高效运行,直接涉及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列车控制系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闻媒体传播效率的快速提升以及城市交通拥挤的加剧,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可靠性、维护性、运输效率面临新的挑战。
华为下一代城轨信号承载解决方案,充分考虑城轨信号系统面临的承载网络可靠性、维护、列车速度提升的挑战,利用先进的LTE无线通信技术加强网络抗干扰能力,简化维护,满足城轨速度持续提升需求,并通过多级可靠性设计确保城轨信号系统平稳高效。
华为下一代城轨信号承载解决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l 专频抗干扰,多频宽支持:采用4G专用频段,避免公众开放信号频段重叠,能抵抗WiFi、蓝牙、公网、集群等外系统干扰,解决当前CBTC信号系统易受外界干扰的问题,支持400M、1.4G/1.8G频段专用频段,提供1.4MHz,3MHz,5MHz不同频宽;
l 高可靠设计,满足DCS干网要求:整网采用红蓝冗余双网覆盖,任意单点覆盖系统可用性不降低;骨干网采用工业交换机环网保护,50ms内故障自愈。
l 支持高速移动,切换少、时延低:专有AFC算法,支持>160km/h高速移动,满足城轨提速需求;LTE无损切换技术可以避免列车高速移动车地无线越区切换的空口丢包,使得信号应用不感知承载网络变化,业务更加平稳。
l 隧道零设备,简易运维:LTE采用扁平化组网方案,简化网络架构, 减少网元数量。单小区覆盖距离远,单小区覆盖距离远,隧道内基站设备几乎为0,大幅降低维护工作量。
l 高精度时钟同步,简化城轨地下环境工程:1588V2配套ATOM GPS,为LTE提供高精度时钟同步;NE+ATOM GPS,有效解决馈线施工、无线地下传输布放难题,工业属性满足城轨恶劣环境。
可以看出,华为基于对行业的深刻理解推出的城轨云解决方案和下一代城轨信号承载解决方案,将积极推动智慧地铁、智能地铁的建设,最终让整个城市享受到云的福利。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谷歌推出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 Pro,基于最新Gemini 3语言模型构建。新模型支持更高分辨率(2K/4K)、准确文本渲染、网络搜索功能,并提供专业级图像控制能力,包括摄像角度、场景光照、景深等。虽然质量更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1080p图像费用为0.139美元。模型已集成到Gemini应用、NotebookLM等多个谷歌AI工具中,并通过API向开发者开放。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