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unk的大数据多样进化论

前不久在海南三亚落幕的Splunk亚太峰会传递了很多信息:大数据,仍然是Splunk的未来所在和平台优势,同时也是将触手伸向其他领域的武器。

第一次来到热带海滨城市三亚,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滚滚热浪和湛蓝海水,还有大数据的神秘魅力和Splunk的蠢蠢欲动——不久前这里落幕的Splunk亚太峰会传递了很多信息:大数据,仍然是Splunk的未来所在和平台优势,同时也是将触手伸向其他领域的武器。

Splunk的大数据多样进化论

最佳主角:用户。尽管大数据的概念早已风靡,但如何应用和落地一直是大家众说纷纭的焦点。在过去一两年中,我参加过各种以大数据为主题的会议,自始至终用户案例都是我最为关注,但也是大多数会议最为匮乏的。

这次Splunk亚太峰会令我印象深刻,因为除过常规的产品推介之外,用户成功案例分享占到了近一半的比例(不过只有少数案例对于媒体是开放的)。从老生常谈产品技术,到用户分享经验体会,我相信这是越来越多打算或者正在拥抱大数据的企业机构希望看到的变化。

仔细研究官方资料,发现分享用户案例的包括软银集团、巴克莱银行、渣打银行、日产汽车和LG电子等大型公司,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目前大数据的行业应用现状,那就是大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典型案例还主要集中于金融、银行、电信、制造和零售等行业。这些行业某种程度具有真正意义的大数据,对于数据分析的需求比较高因此走得比较前沿,同时也对其他行业起到了一些示范作用,而医疗和政府等在运用大数据和数据分析上仍然相对保守。

Splunk的大数据多样进化论

中国市场有特殊性。整体来看,中国与其他地区的市场一样,都希望通过大数据提高运营能力和洞察力,但同时Splunk也看到中国一些特殊性。

首先在服务类型上,如IBM和Oracle等传统大型IT公司提供给中国客户的服务与Splunk的服务还是会有一些区别,Splunk在中国慢慢找到更多竞争对手之后,势必会覆盖更广阔的市场和业务范围,现阶段由于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Splunk在中国做的业务还主要是维智能的类型,而在安全方面,由于中国对于数据安全方面极具保护性,因此在保险和医疗等行业需要时间去建立信任关系,慢慢渗透到这个类型的业务。

中国是个年轻的市场。Splunk这家公司创建于2003年,2006年发布第一款产品,2012年纳斯达克上市,如今它在全球拥有1000多名员工,已经进入中国并在上海设有开发中心。

截至今年,Splunk在全球有7400多个客户,其中中国有超过70家企业客户,中国客户主要集中于电信、保险和银行业等,包括银联支付、民生保险、百联支付、国美电器、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

但Tom坦言,对于Splunk来说,中国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市场,要让客户愿意分享他们的使用经验还需加以时日。在他看来,这是大数据在全球各个市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他本人也期待着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去分享他们的成功案例。

业务多样化决定前景。现在Splunk的大部分业务是围绕监控和捕获机器数据,数据分析占到整体收入近2/3,安全业务占1/3,但是数据的运用是多元化的,Splunk强调从核心IT扩展到任务关键的运营分析,这个转变尤为明显。

在峰会演讲中,我断断续续地收集到一些有趣的用户案例,如某电信运营商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安全机制以符合当地个人信息法规的要求;某通信公司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见快速变化的安全和风险管理问题,用于改善服务交付并避免违反法规;某建筑设备公司把收集到的大厦电梯数据与商业建筑租约进行关联,判断其商业价值并改变与租户的谈判技巧。

因此看到,Splunk正潜移默化地向成为一种“分析引擎”靠近。之前Splunk是和企业部门经理打交道,也许未来它会更多地接触到C级别甚至是VP级别的管理者。如果Splunk可以将用户群覆盖到IT管理员之外的领域,那么增长潜力将是巨大的。

Splunk的大数据多样进化论

加快软件交付节奏。去年10月Splunk把Enterprise 6.0作为一款重磅产品推向市场,到今年5月升级到6.1版本,期间不过半年时间,意味着6.1不像是6.0那样大的一个动作。但是Splunk产品管理副总裁MarkusZirn强调,Splunk今年还会再推出一个版本,从长期来看,Splunk将加快产品推向市场的节奏,至少保持每年有两个新版本上市。

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新版本的推出都是革命性的,或者特别大的改变,很可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些小范围的功能增强的改动。“我们的方向很简单,就是机器数据……机器语言是大数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

Splunk的大数据多样进化论

Splunk Enterprise 6.1。在峰会上发布的这个新版本软件,最突出的特点是支持多站点集群,允许客户在多个数据中心进行部署,从而增强了设备的可用性,在单个数据中心或者某几个数据中心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快速启动修复功能。Zirn认为,多站点集群是大数据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而这在Hadoop标准版本中是不具备的。

第二个主要特性是增加了点击和拖拽功能,主要目的是让使用更加简单和便捷。第三个新增功能是改善预警功能,当与其他系统进行整合的时候,Splunk自身产生的报表或者报告是可以对外导出和公开的。

Splunk的大数据多样进化论

云和数据分析合体。现在Splunk已经正式入驻AWS云,由此推出的Splunk Cloud成为Splunk Enterprise功能即服务版本。Splunk产品可以作为服务运行在AWS云上,用户不需要购买专用IT设备就可以获得数据分析带来的便利,即所谓的“分析即服务”。

现在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推送到云中,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慢慢接受在云上得到分析即服务的模式,相信Splunk也是希望通过和AWS云的合作能够触及到更广的市场。

竞合关系不可避免。像Splunk这样一些前沿的大数据新兴公司,是否会给如今同样在谈大数据的传统IT厂商(例如IBM、Oracle、惠普、EMC等)带来一些困扰?

思科不仅是Splunk长久以来的客户,而且在很多层面也是Splunk的合作伙伴,虽然Tom表示不便透露具体合作模式,但他承认,很多客户实际上也是Splunk的对手,只是在谈论大数据的趋势和技术方面,想法和做法不一样。

这个说法得到了Zirn的认同,他坦言现在Splunk和思科、EMC、VMware以及赛门铁克这些公司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微妙的,他们不仅是Splunk软件的使用者,但同时也是Splunk在大数据某些领域的竞争对手,怎样界定要取决于具体的数据使用情况,但不管怎样最终其实就是一种竞争与合作交融的关系。

Splunk的大数据多样进化论

从Splunk的角度看,它承认单靠自己的力量肯定不能满足所有细分市场的需求,所以要维持和这些厂商的竞合关系,那么我个人认为,Splunk这家公司有不错的愿景,在某些细分领域的确会和一些传统IT公司正在做的事情是相同,但毕竟后者有庞大的规模和资源,Splunk尚不足以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两大感受。这次峰会上我并未看到国内案例的分享,Splunk亚太负责人在会后的采访中解释说,因为现在国内一些成熟案例还主要是金融和电信这样一些敏感的客户,所以暂时还无法对外公布一些细节。那这也是我后续比较期待的,希望能看到来自国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机构分享的丰富案例。

其次,现在做大数据和数据分析的公司非常多,要想在这个市场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愿景和规划,看在前面,走在前面,知道自己未来要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提前行动,才能抢占先机,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淘汰。

两大猜测。又是一个神秘的封闭环节:移动。移动性成为企业级软件一大方向已势不可挡,Splunk涉足移动领域毫不令人意外。但是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去年Splunk收购了成立只有两年时间的移动平台分析公司BugSense,在此之前Splunk从未涉足移动领域。Splunk首席执行官Sullivan曾表示:“企业应用和IT投资越来越多地开始转向移动,使其成为运营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数据来源。”

BugSense主要是对移动设备应用的性能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数据更好地解决漏洞问题,它支持Android、iOS和Windows Phone,通过软件开发者包提供云平台上移动设备的数据分析。这让Splunk走上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一个和目前Splunk机器数据有所不同的路线。

所以尽管Splunk方面表示不便透露未来产品规划,但猜测很可能是基于BugSense的移动应用性能分析技术,再结合Splunk自身某些数据分析功能针对移动平台进行调整。

Splunk正在进军智能家居领域?答案也许从这次峰会对媒体开放的韩国LG电子集团案例分享中初见端倪。LG电子智能数据团队高级经理Daniel Cho分享了LG如何通过传感器数据收集,把数据分析结果转变为服务,把服务和产品运用于智能家居和智能生活中。

Splunk的大数据多样进化论

当下,不少应用提供商都在谈论智能设备,谷歌天价收购智能恒温器公司Nest,苹果投身物联网推出智能家居平台,不仅如此,技术型企业也开始把目光聚焦于智能家居领域,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掌控家具环境中各种智能传感器的平台。

Splunk首席执行官Sullivan曾在公布最近第一季度财报时这样说到:“也许我们能提供最大价值的是在更为商业化的领域。这方面,我们在服务器端的专注多于在设备端,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在聚集许多种不同设备的商业领域扮演一个更好的角色。”

所以在这样的场景下,Splunk可以扮演一个特别的角色,提供自己专业消费级产品,当然在某些特定行业Splunk将特别需要依赖于合作伙伴的帮助。

来源:ZDNet存储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4

06/06

21:48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