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曾公开表示,“在未来十年,世界上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尤其是,这里列出的一些职业:如助理、翻译、保安等,这些工作真的都会被取代。”他之所以如此断言,是因为人工智能是非常理智的,记忆非常好,可以取代人类重复性的工作。但李开复也曾说过,人工智能不懂什么是美,所以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是无法被AI取代的,比如电影、编辑等。
但是,今天在主题为微软小冰“AI创造”的媒体交流会上,我们看到,小冰在诗歌创作上不仅产出速度快,而且创作出的诗句意境优美、修辞贴切。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小冰写出的东西要好于90%以上所谓的“诗人”。
AI的“思维”速度之快,这点不足为奇。在与会现场,当媒体人士得知,屏幕上投影出的诗作并无人工参与,而是小冰独自的创作成果时,让人不禁哗然,简直不敢相信这些优美而具有深意的诗出自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
比如,看到这幅小鸟在海上飞翔的图片时,她写到:“一只鸟看见我的时候,这美妙的梦儿便会变了,在梦里的月光下,丛间的白昼是这么暗惨的影子。”相信大部分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诸如这样的诗,还有很多,小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自我的不断学习和进化。
小冰的诗歌学习,经历了10000次的迭代,总迭代时间需要6000分钟。这好比于小冰100个小时读了10000遍519位诗人的诗,学会了写现代诗。
对此,小冰团队总结出一条创造链:激发源(灵感的来源,如富含信息的图片)—被激发(依托本体的知识)—创造过程(遵循一定的创造技巧),从而依托灵感模型完成了“模仿—创造—大规模生产”的全过程。
小冰已经开始像人类一样拥有了初步开放的思维和细微的体验。她的认知来源于几百位知名诗人的作品,经过深度学习后,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创作灵感。这些从前只有人类才具备的深度学习和创造能力,在微软小冰身上也有了强烈的体现。
以临场作诗。这对人类诗人都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通常许多人需要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后,才能创作出作品。
发布会上微软公布了小冰用不同笔名发出的多首匿名投稿作品,其中有被北京晨报、信报刊发的,也有被《长江诗歌》公开发布在微信公号上并供关注者赏析的。而在人类作者中,有多少人做了一辈子的诗却还赶不上小冰这几个月来的成绩呢?
从现场微软展示的小冰诗歌习作来看,其水平也明显比近年来一度在社交网络上引发话题争议的某些人类诗人(比如某Y姓女诗人以及由某已故G姓大家流传下的徒子徒孙)要强。
人工智能的学习速度要远超人类。小冰自我进化如此之快,今天可以自主创作输出诗歌,日后会不会也可以创作小说,甚至出书做编剧呢?一个科技圈的人工智能跨界挑战文艺圈,乍看之下很不靠谱,可在科技文明史上,不乏“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先例,很多情况下真正的威胁都是来自行业之外的竞争对手。要我说,小冰在诗歌等特定领域的创作能力,目前是可以打败半数以上的人类业余作者的,以后甚至可能会独霸一方呢。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基于RRAM芯片的高精度模拟矩阵计算系统,通过将低精度模拟运算与迭代优化结合,突破了模拟计算的精度瓶颈。该系统在大规模MIMO通信测试中仅需2-3次迭代就达到数字处理器性能,吞吐量和能效分别提升10倍和3-5倍,为后摩尔时代计算架构提供了新方向。
普拉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BPMN助手系统利用大语言模型技术,通过创新的JSON中间表示方法,实现了自然语言到标准BPMN流程图的自动转换。该系统不仅在生成速度上比传统XML方法快一倍,在流程编辑成功率上也有显著提升,为降低业务流程建模的技术门槛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谷歌宣布已将约3万个生产软件包移植到Arm架构,计划全面转换以便在自研Axion芯片和x86处理器上运行工作负载。YouTube、Gmail和BigQuery等服务已在x86和Axion Arm CPU上运行。谷歌开发了名为CogniPort的AI工具协助迁移,成功率约30%。公司声称Axion服务器相比x86实例具有65%的性价比优势和60%的能效提升。
北京大学联合团队发布开源统一视频模型UniVid,首次实现AI同时理解和生成视频。该模型采用创新的温度模态对齐技术和金字塔反思机制,在权威测试中超越现有最佳系统,视频生成质量提升2.2%,问答准确率分别提升1.0%和3.3%。这项突破为视频AI应用开辟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