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全闪存系统,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快,各大存储厂家也在不遗余力的宣传各种闪存系统的指标,诸如百万IOPS、0.3ms时延等等,看上去似乎只要用了SSD盘就能“鸟枪换炮”,瞬间走上人生巅峰。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就像每辆汽车的仪表盘上都有200KM/H的刻度,然而真正能跑到这个速度,并且还能操控自如的汽车又有多少呢?没有扎实的底盘,精准的转向,良好的悬挂,最终只是铤而走险。同样,不在客户真实的业务配置下宣传的性能指标,都仅仅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全闪存系统中,由于SSD本身的价格以及可靠性,在线重删压缩属于必备特性。为了实现重删压缩以及磨损均衡,全闪存系统都会基于ROW(redirect on write)机制进行开发。同时,为了避免静默数据损坏,端到端的DIF功能也是企业级存储的必备能力,能与数据的DIX功能配合,实现从业务到存储介质全流程数据完整性保护。另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快照功能,可以用来做本地数据备份,实现本地高可靠方案。而这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
众所周知,时延敏感的业务基本上都是基于数据库构建,而数据库的典型模型为7:3读写比,8K IO粒度随机访问。
因此,如果想模拟真实用户的业务场景来评估性能,一般可基于此业务模型展开。此外,结合现实应用,一般还需要叠加部分高级特性,如开启重删压缩、开启端到端DIF校验、系统容量使用80%、创建快照等。
经过测试我们可以发现,华为OceanStor Dorado V3全闪存存储系统基于华为自研存储操作系统OceanStor OS以及自研硬件,采用创新的FlashLink技术,系统软件与自研SSD控制器更好配合,在上述场景,能在0.5ms稳定低时延下双控性能超过150K IOPS。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OceanStor Dorado V3在配置了SSD后,是如何让存储系统变为一辆超级跑车。
首先,SSD的性能非常高,单盘就能达到几万甚至十万以上IOPS的性能,那么传统的SAS级联方式会极大的限制其性能发挥,OceanStor Dorado V3既支持传统的SAS接口的SSD,还支持基于NVMe接口的SSD。在使用SAS接口SSD时,每一个硬盘框支持25块硬盘,并且通过4个48G的SAS端口连接到控制框,最大程度地发挥单框硬盘的性能;NVMe接口的SSD(通过NVMe协议)可以直接连接到PCIe总线,无需PCIe到SAS协议的转换,可以提供更低的时延。
其次,存储介质性能的提高必然需要存储系统软件在设计上做单独的考量,OceanStor Dorado V3存储系统采用面向闪存设计的FlashLink技术,实现了全局磨损均衡、冷热数据分离、端到端IO优先级控制、满分条顺序写等功能,配合OceanStor OS提供的CPU分区、多核免锁、时间复杂度优先的cache算法,使得系统软件的各类调度和资源分配,都充分保证主机读写请求控制在一个低时延水平。
综合以上,全闪存系统的“快”,是要在真实业务场景配置下依然能获得的“快”,而不只是停留在纸面,这样的“快”才有价值和意义。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