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左志宏教授眼里,电子科大是一所低调,但实力非同寻常的高校。1956年,国家将当时的交通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和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信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这就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
电子科大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 “2011计划”的全国重点工程技术类大学,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该校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在国内首屈一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学校在成都拥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设有24个学院(部),59个本科专业,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教职工3800余人。
电子科大在信息科技领域实力雄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自然备受重视。因此我们专门采访了多年主持电子科大网络信息中心工作的左志宏主任,请他介绍电子科大发展信息化工作的经验。
总体规划,深度参与
中国教育网络:电子科大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是什么?
左志宏:电子科大信息化建设和众多高校一样都经历过从分散建设到集中规划的过程,总结这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从学校层面做好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在2005年,建设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时,学校就前瞻性地提出要建设“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的理念。在做校区基础设计时,学校将清水河校区主楼a2区近千余平米的办公空间全部划归信息中心,当时的“校区建设办公室”下设专门的“数字化部”,信息化部门从“设计图”开始,就全面且深入地参与到了新校区的建设之中。网络中心整栋建筑的承重、安全、消防、布线等完全按照机房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目前中心已经建成了1200平米的数据中心,建成以小型机、300余台服务器、数据存储磁盘阵列、备份磁带机构成的校园基础网络,承载全校信息化支撑平台及关键业务应用,实现关键数据的容灾和应用系统的热备,为各应用系统、数字图书馆、邮件系统、虚拟主机等提供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是名副其实的校园信息枢纽。
应用方面,学校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库平台、中间件平台、统一门户平台四大支撑平台。构建了学校的oa系统、教务系统、研究生系统、人事系统、学工系统、迎新系统、教师个人主页等20余个业务系统,为全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一个好的,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化规划,能够为后面的可持续性扩展提供便利,避免重复建设的麻烦,更为学校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投入和时间。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什么?
左志宏:从现实的工作角度看,高校信息化的难点,应该说是定位的准确和适当的问题。前不久召开的“中国高校cio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杰也曾经提到过同样的问题。《国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信息化提的非常高,要求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当前,高校对信息化工作普遍高度重视,但信息化部门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这一定位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工作的效果。如何实现相应体制机制的配套,如何确立信息化部门的话语权,如何明确信息化在国家各级各类学科、教育工作考核和评比中所占的比例等是很实际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教学和科研是主业。信息化不能成为凌驾于业务和教学之上的超级部门,大家的工作是平等的,是互动的,归根结底,信息化工作要“接地气”,要与学校的发展进程相互适应,彼此协同。
信息化部门在学校推动信息化应用不能全靠行政命令。相反,应该从方便师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角度入手,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构建服务系统,改善用户体验,要让老师和学生们乐于使用信息化系统,这是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考量,电子科大在构建信息系统的初期,信息化部门就广泛和职能部门合作,深入调研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习惯,以此作为构建信息系统的出发点。例如电子科大的oa管理系统,就不是一次性全部更替的,而是管理流程固化一个,就推动一个,系统成熟了,业务部门在应用上就有了需求,用户也就愿意配合,推动起来就没有阻碍。
电子科大近年来在信息化工作中投入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效果也是有目共睹。一个关键就是做到了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各个部门,帮助他们了解信息化,用好信息化,使信息化在他们各自的工作中产生实效。
智慧校园,服务到人
中国教育网络:十三五期间电子科大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左志宏: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有“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建设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智能、高效的应用系统和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服务四个层面,智慧校园需要从面向人的角度去重新规划功能布局与信息整合,从以功能为主的业务系统建设,转变成以人为主的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工作流程的优化,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整合和资源集成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电子科大数字化校园基本完成了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智慧校园则要实现业务流程和服务的一体化,对应用系统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针对参与者的角色进行服务。因此,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是从“面向系统”到“面向人”的转变。
与之相适应,学校的信息系统需要从传统的单点式向一体化转型,从2013年开始,电子科大逐步完成了统一的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全校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办公,以学生出国留学为例,通过本科生出国留学计划,学生可以在网上提出申请,然后按照流程,在网上逐个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如果没有不符合规定的项目,这一申请就可以获得通过,学生不需要亲自跑到各个部门填表、盖章了,真正实现了跨部门的工作协同。
十三五期间,电子科大智慧校园建设会更好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新技术和新应用,真正实现“互联网+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服务。例如电子科大校园一卡通的跨校区应用可以覆盖所有食堂、学生宿舍每层楼以及教学楼、图书馆、商业街、体育馆等。功能不仅涵盖传统的消费,以及水控和电控,而且与其他众多应用系统接口,实现图书借阅、通道管理、门禁、停车场管理、寄存、复印、机房上机、校内交通车、考勤、会议签到、数字迎新等功能。
中国教育网络:云计算在下一步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左志宏: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大部分高校将资源投入到应用层面,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云计算是近几年高校关注的信息化重点,电子科大云计算建设和应用起步较早。学校利用此前参与中国教育科研网格项目的基础,建设完成了高性能的计算和存储环境,以此为基础,三年前电子科大已经开始向老师们提供云储存服务。电子科技大学云存储平台,是信息中心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的信息存储空间的服务平台,为教师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同步、管理和分享等在线服务。云存储平台具有文件上传、下载、共享、在线预览、在线编辑等功能。学校给每位老师免费提供1t的云储存空间,同时,开放云计算中心给一些学院使用。
十三五期间,云计算将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学校提出不但要完成存储资源的云化,还要实现计算资源的云化。做到老师学生可以通过云平台自主申请计算资源使用。针对教学和科研团队,可以随时按照需要,通过在线申请的方式获取云资源。
中国教育网络:电子科大的业务系统是自主研发还是对外采购为主?
左志宏: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专门培养电子类信息化高级人才的“985”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具有优势。但我们也发现学校资助研发的系统,一旦开发者毕业或者工作有所调整,系统后期的维护升级就成了问题。因此,学校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业务系统,基本上以采购专业、成熟的商业系统为主。比如服务器负载均衡我们采用了a10 networks 公司的adc产品,用于选课、迎新等容易出现服务器峰值拥堵的应用环境中,利用其虚拟化分区功能,实现一机多用,将数据流量动态地智能分配至最佳链路和服务器上,在“波峰”出现时,保障在不增加物理服务器数量的情况下,网络仍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校自身的研发能力。特别是针对电子科大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系统,我们基本上是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即满足学校的需要,又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例如“电子科技大学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开发就是学校自主完成的,通过了住建部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给予的评价是:“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既有资源,平台由学校信息中心自主研发,工作成效显著”。四川省教育厅还将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节能监管平台作为示范项目在川内高校进行推广。
务实、融合与创新是电子科大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词,电子科大未来智慧校园将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实现学校业务系统和管理流程的重组与优化。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更加贴近的移动化、智慧化、个性化和一体化的应用服务体验,为新时期中国高校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后来广为人知的“云上奥运”这一说法,正是从这一刻起走上历史舞台。云计算这一概念,也随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乘云科技CEO郝凯对此深有感受,因为在2017年春节过后不久,他的公司开始成为阿里云的合作伙伴,加入了滚滚而来的云计算大潮中。同一年,郝凯带领团队也第一次参加了阿里云的“双11”活动,实现了800万元的销售业绩。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变革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化。作为智能世界和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数据中心也迎来了蓬勃发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