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固态硬盘已经逐渐普及,但是很多人对它的可靠性问题依然忧心忡忡,也存在很多误解。事实上,SSD仍然算得上新鲜事物,对于它的很多表现人们依旧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
最近,Google工程师Raghav Lagisetty、Arif Merchant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Bianca Schroeder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闪存的实际可靠性: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Flash Reliability in Production: The Expected and the Unexpected),得出了一些惊人的结论。
这项研究历时长达6年,覆盖了十多种SSD的品牌,企业级和消费级产品都有,SLC、MLC、TLC三种闪存类型都有,加起来一共跑了几百万天。
Google揭秘SSD可靠性:SLC闪存神话破灭!
主要结论:
1、不可纠正比特错误率(UBER)这个参数毫无意义,不要理会它。
2、好消息:原始比特错误率(RBER)在使用损耗中的增长速度比预期得要慢,而且与UBER后者其他错误无关。
3、高端的SLC硬盘并不比MLC硬盘更可靠。
4、坏消息:SSD的故障失败率比机械硬盘低,但是UBER更高。
5、影响SSD可靠性的是其年龄,而不是使用程度。简单地说,一块闲置了两年的SSD还不如一块使用了一年的更靠谱。
6、全新的SSD里也会普遍有坏块。如果一块SSD里有大量坏块,可能会影响其他更多区块,导致芯片损坏。
7、30-80% SSD起初就有至少一个坏块,2-7%使用四年后会有至少一个芯片损坏。
其中两个结论最为让人吃惊,首先就是第三条。
我们知道,NAND闪存分为三种:SLC是单层单元,性能最好,寿命最长,但成本也最高;MLC是双层单元,性能、寿命都适中,是主流首选;TLC是三层单元,成本最低,但是性能和寿命也相对偏低,是如今的热门。
一般都认为SLC闪存是最好的,企业级SSD普遍都是用它,厂商也会极力宣传多么多么可靠,不过根据Google的研究,SLC、MLC在可靠性上其实差不多。
当然这不代表企业级SLC SSD都是忽悠人,它们都精选了质量更高的芯片,辅以更大的冗余容量比例,以及各种可靠性增强技术,贵是应该的。
而根据第五条,不用担心频繁使用SSD会缩短其寿命,闲着不用才会更让其短命。这和很多电子设备其实是一样的。
另外,研究中的SSD其实都很耐用,没有一个接近使用极限,即便是3000次写入放大的MLC SSD也毫无问题。
至于现在大家很担忧、不少人很鄙视的TLC,该研究因为时间较早并未涉及,但是无论从技术原理还是实际表现上看,TLC闪存的SSD满足日常应用时没有任何问题的,不必多虑。
总的来说,SSD不可能坚若磐石,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大家可以放心使用,当然任何时候及时注意备份重要数据都是很关键的。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Meta为Facebook和Instagram推出全新AI翻译工具,可实时将用户生成内容转换为其他语言。该功能在2024年Meta Connect大会上宣布,旨在打破语言壁垒,让视频和短视频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目前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互译,后续将增加更多语言。创作者还可使用AI唇形同步功能,创造无缝的口型匹配效果,并可通过创作者控制面板随时关闭该功能。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