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领导们正在面临着巨大挑战:急需提升基础架构敏捷性,确保企业业务灵活,同时维持较高的服务水平,满足任务关键型工作负荷需要--当然,还要保证不增加或只增加很少的预算。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直接使用公共云服务。这也许适合很多公司,尤其是小公司。但是,企业组织一般需要满足非常特别的要求与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目标能否与云提供商完美匹配并为成千上万的客户提供服务,还是个问题。
也正因如此,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融合式基础架构,不仅可以获得很多与云技术相同的好处,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定。融合系统集成经预先测试的存储、服务器、网络与软件管理,专为任务关键型工作负载而设计。
融合平台对于IDC所谓的第三计算平台而言至关重要。据IDC表示,第一平台是大型机,最终将"让位"于个人电脑与客户/服务器架构--即第二平台。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向第三平台的过渡,该平台是云计算、大数据与分析、移动和社交业务这四大技术的基础。
重要桥梁
IDC认为,随着我们向第三平台迁移,业务的一些基本方面正在变化,包括交付产品与服务的速度,以及改善IT环境可靠性及整体弹性的需求。
融合系统使IT手握利刃,将这些问题一扫而光。它们是第二平台向第三平台迁移时的重要桥梁,交付基础架构服务使得IT专业人员能快速巩固、虚拟化、自动处理及扩展IT与业务流程,这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成本却不升反降。结果是业务与战略敏捷性都得到了强化:在传统基础架构中,可能需花费几个月时间的业务流程;而在虚拟环境中,利用自动化融合平台只需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就能完成。再考虑到应用部署:在传统架构中,部署关键的新应用花上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是常有的事;而有了融合系统,基本上可以将时间减半,因为所有组件从CPU到存储均已就绪,很多软件转出流程也都是高度自动化。
同时,融合系统还能从多方面降低成本。其中最大一部分是运营成本,因为融合式基础架构是作为整体而不是组件集合接受管理的,而且是日常任务处理高度自动化。
该系统还能通过增加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成本。企业借助虚拟化大大增加了服务器利用率,但是融合式基础架构更进一步,它增加了所有组件的利用率,从服务器到存储及网络。
融合式基础架构使企业能够创建私有云,实现与公有云相同类型的敏捷性,并使企业基于IT即服务进行交付。不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满足其特定应用、安全与弹性要求的配置。
如果企业想要顶住IDC所谓第三平台一部分数据的冲击,同时改善灵活性与敏捷性,则需要重新考虑其IT架构。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融合式基础架构都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三星与AI搜索引擎Perplexity合作,将其应用引入智能电视。2025年三星电视用户可立即使用,2024和2023年款设备将通过系统更新获得支持。用户可通过打字或语音提问,Perplexity还为用户提供12个月免费Pro订阅。尽管面临版权争议,这一合作仍引发关注。
浙江大学团队提出动态专家搜索方法,让AI能根据不同问题灵活调整内部专家配置。该方法在数学、编程等任务上显著提升推理准确率,且不增加计算成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问题偏爱不同专家配置,为AI推理优化开辟新路径。
苹果M5 MacBook Pro评测显示这是一次相对较小的升级。最大变化是M5芯片,CPU性能比M4提升约9%,多核性能比M4 MacBook Air快19%,GPU性能提升37%。功耗可能有所增加但电池续航保持24小时。评测者认为该产品不适合M4用户升级,但对使用older型号用户仍是强有力选择。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SIRI方法,通过"压缩-扩张"交替训练策略,成功解决了大型推理模型"话多且准确率低"的问题。实验显示,该方法在数学竞赛题上将模型准确率提升43.2%的同时,输出长度减少46.9%,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性能的双重优化,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