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际大数据大会——大数据与互联网创新分论坛上,京东技术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何刚分享了京东在实践中应用大数据的心得。首先提到刘强东董事长电商行业的“刘三角”中大数据的意义,讲的就是在整个电商行业里,最重要的是打造三个平台:物流,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问题,在这之上要想运营的好,让电商平台真正做起来,实际要解决运营成本、物流成本和提高效率。而在经过野蛮生长期之后,必须要有大数据作为驱动,因为这样才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
何刚
大数据描述用户标签
对于电商来说,很多网站都有几千万、几个亿的客户在进行采购,所以电商要对这些客户进行画像,每个客户有几百个标签,包括有房子吗?有车吗?有钱他愿不愿意花?社交网络关系是什么?他现在在什么地方,性别、年龄、身高、职业,还包括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情况怎么样的等等。描述用户标签,根据各种纬度进行画像分析,得以提高电商的转化率和黏性。
电商一个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分析,另外是以商品为中心的数据分析,京东现在有几千万种SKU,来决定要选择什么时候上新品,什么时候下架,这要有详细的分析数据。除此之外还要对这个行业进行分析,对市场需求度,包括品牌,通过折价纬度进行分析。从而,京东会在适合的时间点推出适合的产品,或跟供应商达成协议,吸引这方面的商家上来开店。
中国17-18%的GDP是花在物流上,而欧美只有5-6%的样子,所以我们有很大的浪费,这就需要大数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我们现在可以把很多用户在网上的交互,能够通过机器人的方式实现,而不是人工的方式。
大数据进行情感分析
京东有很多用户打电话进来或者在网上联系,在客服人员接起电话开始之前,京东都足够对用户进行了很多画像的分析,能知道客户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用户进行的情感分析能够猜出打电话进来的意图大概是什么,通过这些能更好的服务用户。同时京东也可以通过分析,做一些主动服务,提醒用户,比如今天下暴雨等等天灾仁厚,然后通知他们你的货会稍晚一点到,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好用户体验问题。
C2B定制化方面京东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左边写的是一个通俗的流程,投入用户的行为和对大量商户分析,能够分析出哪类用户喜欢哪类产品,客户有了这个需求有了这个购买能力,京东就会根据这个定制好一部分产品。
京东用大数据做金融
京东利用大数据做的金融,主要有两个产品: 一个叫京东白条,可以让消费者在京东上购物,即可以以透支的方式,根据客户过去的消费记录免费消费,这个产品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强客户黏性。
另外就是京保贝,京保贝实际上是面对京东上面的商家、供应商、第三方商家的一个保理产品,它的特色是可以根据这些商家、供应商运营情况,来制定出一个供应链金融的解决方案,因为京东完全是依赖于这些供应商的交易数据做这个事情,京东的成本非常低,可以做到比行业里标准低将近一倍的成本借给商家资金,而且可以做到非常实时,三分钟之内从申请到放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Meta为Facebook和Instagram推出全新AI翻译工具,可实时将用户生成内容转换为其他语言。该功能在2024年Meta Connect大会上宣布,旨在打破语言壁垒,让视频和短视频内容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目前支持英语和西班牙语互译,后续将增加更多语言。创作者还可使用AI唇形同步功能,创造无缝的口型匹配效果,并可通过创作者控制面板随时关闭该功能。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