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以用悬浮在水中的纳米微粒来存储照片、视频和其他文档信息。这种名为“湿计算”的数据存储方法有望被用于制造更好的人脑植入设备,大幅提升人的脑力,让人能更快进行计算或回忆起更多信息。在最新研究中,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借用所谓的“胶质簇”(一种微粒,当置于液体中时,其能改变状态)来存储信息。
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
有望制造出新型脑植入设备,提升人的脑力
研究人员表示,纳米粒子的这种状态的变化可以像0和1一样,被用来为信息编码。而且,一汤匙这样的纳米粒子液体就能存出大约1TB的信息,足以存储2000个小时的音频。
领导这项研究的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教授莎伦·格罗特兹说:“我们希望通过最新方法证明,通过使用纳米粒子,我们能采用一种与传统硅芯片不同的方式来存储信息。”
格罗特兹教授表示,这种纳米粒子组合就像魔方一样,围绕一个中心扭转。而且,一个由12个纳米粒子组成的、连接到一个中央球体的“存储簇”,就拥有约800万种独特的状态,相当于2.86个字节的数据,足以为三个文本字符编码。
格罗特兹解释道,如果科学家们能计算出所有不同的模式,并且厘清其如何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那么,他们就有望采用这种方式为信息编码。
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称,在最新研究中,该研究团队制造出了一个由四个粒子组成的“胶质簇”,这四个纳米粒子置于一个中央球体上。将液体加热,该球体会慢慢变大,纳米粒子会采用可预期的方式自我重组。
不过,为了让这种液体存储实现运用,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大量液体内的胶质簇锁成正确的形状。
研究人员表示,除了提升人脑的脑力之外,这一技术更直接的用途可能是制造具有生物兼容性的传感器,监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浓度。
然而,该技术要想用于人体,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宣称,其最初的用途很可能是用在“柔性机器人”上。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软材料》杂志上。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