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如果谈到融合存储,那么就不得不提华为第三代企业统一存储V3系列。从V3系列曝光以来,业内人士一直争相讨论这一“来势汹汹”的代表全新一代华为存储的新势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融合存储。
华为V3系列存储中搭载了面向云架构的存储操作系统OceanStor OS,也正是凭借该操作系统,托起了华为对V3“极致融合”的自信,其五大融合特性为客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SAN与NAS自然融合为一体,同时支持多制式
业界存储厂商提供统一存储功能时,要么是在原有SAN控制器上叠加访问非机构化数据的NAS机头,要么是在原有文件系统基础上虚拟化得到块存储。前者是NAS基于SAN之上构建,NAS的效率不如SAN高;后者是SAN基于NAS虚拟而来,SAN的效率不如NAS高。
鉴于这两种架构设计的问题,华为V3采用了创新的SAN/NAS并行架构,在一台设备中同时支持SAN和NAS,而且SAN与NAS都是基于底层存储资源池直接提供,SAN和NAS服务同样高效,在效率得到保障的同时,为用户节省分别购置NAS和SAN设备的成本。
SSD与HDD的融合,实现性能与容量的完美均衡
当然,在这华为说的SSD与HDD融合,并不是简单将普通机械盘和SSD混插了事。一般而言,传统存储系统都是基于机械硬盘的特点发展而来,SSD的高性能和低时延特点在此基础上没法充分发挥,而全固态存储极致性能伴随的是较高的成本投入,与此同时全固态存储系统有限的存储容量也让其完全替代传统存储作为主存时略显吃力,如何实现性能与容量的均衡成为一个摆在各存储厂商面前的难题。
华为V3拥有为SSD介质而设计,并且同时兼容HDD介质的全新存储OS。通过产品的并行架构,将FLASH pool和HDD pool完美的融合在了一套系统中,不同类型介质的性能都可以发挥到极致。通过调整系统中介质配置的比例,可以轻松实现从全HDD、HDD+SSD 到全SSD的“无级变速”,满足用户在性能和容量上的最优均衡。
数据生命周期融合,也就是主存与备份的融合
一体化备份是指在华为存储设备间利用快照技术快速备份数据,用户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备份软件,也不需要再额外部署备份服务器,只需要通过V3存储设备自身即可实现。基于这个特性,除了直接降低了备份整体成本之外,用户的本地数据保护也会变得非常简单。
数据价值的融合,换言之就是高中低端存储的融合互通
同一厂家的不同档位设备需要互联互通,听起来貌似理所当然。但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骨感的,之前主流存储厂家几乎无人实现这个功能,而这次华为发力到底,成为业界唯一高中低端互联互通的存储厂商。通过华为V3,用户可以基于对存储设备性能和容量的不同要求,将不同数据存放在华为各档次的存储设备中,让这些数据自由流动。
好处是什么?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在灾备中心建设时,可以在总部选择华为高端存储承载实时业务,对于性能和可靠性没有那么高的灾备中心,则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中端存储来组成“高低搭配”的容灾解决方案,从而降低灾备中心的CAPEX。不但如此,华为V3还支持全系列产品统一管理,并支持对容灾流程的管理,极大降低了容灾解决方案TCO。
多厂商设备的融合,异构虚拟化的绝佳运用
顾名思义,华为V3这个特性主要是说可以通过自身的异构虚拟化软件整合管理第三方厂家的存储设备。好处自然不用说了,比如统一管理提升管理效率,资源共享提升空间利用率等等,在这就不详述了。
当然,这些融合只是华为V3特性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管理软件特性在此并没有列出,此外,华为V3系列存储产品重点强调了其管理软件的便捷性,比如可以使用手机和iPAD对设备进行管理,花几分钟就可以学会配置,只需几步就可以完成扩容的初始化配置……这在日益关注管理效率的今天,也是比较贴近用户需求,容易获得好评的。
有人评价到华为V3的推出,像是华为存储上演了一出追赶者逆袭,小编觉得倒不如说是厚积薄发的跨越更为贴切。华为存储用了12年时间,从姗姗学步中,到日趋成熟,华为存储在低调中已经破茧成蝶成为业界一支主流力量。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新加坡人工智能机构与阿里云发布全新大语言模型Qwen-Sea-Lion-v4,专门针对东南亚语言和文化特色进行优化。该模型结合阿里云Qwen3-32B基础模型和大量东南亚地区数据集,在东南亚语言模型评估榜单中位居开源模型首位。模型支持119种语言,能在32GB内存的消费级笔记本上运行,采用字节对编码技术更好处理非拉丁文字,并具备3.2万词元上下文长度,可执行文档级推理和摘要任务。
这项由CMU与亚马逊AGI联合完成的研究揭示了当前AI系统的重大缺陷:即使最先进的模型也不知道何时该说"我不知道"。研究团队开发的RefusalBench评估系统通过176种语言操作技巧动态生成测试案例,发现顶级AI在多文档任务中的拒绝准确率低于50%。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标准化测试工具,更为构建诚实可靠的AI系统指明了方向。
AI智能体是下一代业务自动化工具,不仅能对话交流,还能执行复杂任务。与ChatGPT聊天机器人不同,它们可在最少人工干预下规划并完成工作。文章介绍了五个高影响力应用:自动化客户服务解决方案、销售CRM管理、合规自动化、招聘筛选与排程、市场情报报告。这些应用都具有重复性工作流程、依赖结构化数据、遵循可预测规则等特点,能够释放员工宝贵时间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
这项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腾讯开发的LaSeR技术,发现了AI在生成答案最后一刻会无意中透露对答案质量的评估。通过观察这个"最后一词效应",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让AI高效进行自我评估的方法,在几乎不增加计算成本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AI的自我验证能力,为构建更可信的AI系统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