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被评论为末日商品,磁带却没有像预期那样走向消亡。相反,磁带存储产品依旧勇敢地同市场上其他存储解决方案竞争。磁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表现依旧良好。
由于企业不断寻求更加长期的存储和数据保留解决方案,磁带在包括媒体、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多个行业仍然起着毋庸置疑的关键和扩大的作用。有关磁带的辩论和明显的误解继续令人困惑。
误解加深
大部分“无磁带工作流”已经并且仍然会给许多行业带来不小的振动。这些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关于如何最好地实现当前基础设施的 “无磁带化”。这种转变最明显的原因很简单:随着获取数据的时间或恢复时间成为许多企业的关键因素,移动到无磁带环境的需求也与之发生变化。正是基于允许快速和方便地访问不断增长的每日生成内容,磁盘备份以及新兴的云备份快速开始入侵历史上由磁带主导的市场。
那么,磁带在市场上有无未来?的确,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因为近线存储而产生的磁带需求下滑。但如果磁带真的毫无用处,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团队花时间研究这项技术的发展?在存档方面,磁带仍然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存档和存储数据的需求增加,磁带需求也随之增加。
磁带是游戏赢家
虽然磁盘备份和云存储在备份等领域超越了磁带,但磁带是迄今为止在长期数据保留方面最经济的技术。尽管磁盘已经成为初始备份副本的首选,大多数企业意识到将备份永远存储在磁盘上没有意义。对象存储作为更加积极的存档数据层正在兴起,但在某些时候将这些备份转移到磁带上是有意义的。这种“磁盘 — 磁 — 磁带”的分层存储模式已成为备份的最佳做法。磁带在长期存档方面优势更大。例如,与磁盘相比,在磁带上存储5 PB的存档数据在10年内能够节约80%的成本。在许多情况下,仅仅为了保持磁盘系统运行所需的电力和冷却成本实际上就超过了磁带存档的总成本。
此外,在很多内容为主,最终受到许多消费者所带动的行业,磁带表现强劲。媒体行业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广播、制作和后期制作设施都根本离不开磁带。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高清摄像机生成的内容和数据时,人们越来越注重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新使用这些内容。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将其都存储在磁盘上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行的。
以波兰领先的付费电视提供商nc+为例。它目前拥有200TB磁盘可用于存档,此外还有1.5 PB的庞大存档内容,而且预计来年还会增加一个PB。因此,他们已经选择了一个专门为大数据环境进行了优化的磁带库。使用正确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来存储这些内容现在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不只是媒体方面让我们快速考虑磁带在其他行业的使用情况。情报、石油、天然气、生命科学同样认为磁带对于存储和保护它们所产生的数据量是必不可少的。处理基因组测序数据的研究人员在数据生成后必须快速将它移出磁盘,在磁盘上腾出更多的空间存储数据。它必须能够访问原始数据,以便能够重新工作或重新分析初步调查结果。所以对于希望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使用这些数据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数据必须可用。您可以在很多行业看到类似的情况:数据被捕获,在其早期随时可以快速即时访问,然后将其存储以便日后再次使用。
对于许多人来说,数据非常有价值或难以重新创建。但对其他人来说,它只需要保存内容以便用户 “迅速”访问。由于这些原因,它有永久保存的价值和需要。
磁带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磁带已取得了一些进步,包括线性磁带文件系统(LTFS)技术。这种改进使得磁带几乎能够像硬盘一样使用,并提供近线产品(通过拖放文件或进行点和点击恢复)。
磁带置于云端吗?是的,又一个里程碑是磁带的增长及其引入云计算。在云端将磁带作为存储层使用已经开始聚集势头。基于云的大型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都意识到了在磁带上存储数据的经济效益。非常巨大的磁带库正在这些环境中得以应用,以在云端备份主要数据,或者作为那些很长时间未被访问的“冷”数据的存储层。
磁带的未来
磁带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各大品牌企业都还在投资基于磁带的解决方案 ,如谷歌依靠磁带来恢复其Gmail的数据,而业内人士也表示亚马逊基于云的Glacier存档服务使用了磁带。
我们看到磁带仍然是存储基础架构的心脏。在2014年,我们预计会看到更多的磁带,尤其是基于云的存储开始发力。但是如果您仔细观察,预测磁带消亡还为时过早。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