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它正在逐渐变软”,别多想,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企业IT架构的发展趋势,以此概括云计算时代软件定义一切的时代特征一点不为过。
存储虚拟化的势在必行
当然这也是众多企业的需求所在,他们希望通过通过整合物理架构和利用更多虚拟服务器来削减服务器硬件成本的方式,更好的利用现有的有限预算。虽然不少软件和硬件厂商们在服务器虚拟化方面都已经提出了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是,到如今传统虚拟化只在埋头搞服务器虚拟化的厂商似乎有些OUT了。
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时代决不能忽视存储虚拟化这重要的一环,它也逐渐成为云计算时代必须跨越的另一障碍。即使是服务器厂商们也开始纷纷转移阵地,扛起存储虚拟化这一面大旗。
由于存储虚拟化对零散的存储资源进行了集中化的统一管理,无论从管理水平,还是存储资源利用率都有所提高,可帮助企业大幅提升整体架构的效率并极大节约成本。例如通过Thin Provisioning,可减少75%存储投资;通过WAN优化的复制功能,可削减90%复制成本;消除冗余数据,可节约95%备份存储空间等等。
存储虚拟化的做与不做
虽然存储虚拟化对存储领域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它的功能也确实是符合用户所需,但为什么虚拟存储技术没有完全普及呢?这还要从虚拟存储技术面临的困难说起。
存储系统的性能一直是发展的一大瓶颈。业务系统由主机层、网络层和存储层三部分组成。比较看来其实不难得出,存储系统的发展最为缓慢,其中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性能瓶颈。
不得不提速
提高性能,加速读写看起来对于存储系统尤为重要,在此出现了一种技术——基于磁盘的Cache技术。其实该软件就是构建了一个缓冲池。池子里面有个叫SafeCache的守卫,负责把数据按顺序排好,再进行写操作,而另一个HoTzone的守卫就负责将经常游走在池子中的活跃数据归置到一起,方便他们被读取,这样,在收到命令的时候整个池子的数据就可以最快的响应。
不得不准备容灾
当然,得益于SafeCache和HoTzone对数据的管理,这样的缓存池还能一定程度上防止数据丢失。但是历史数据的安全又如何呢?这也是存储虚拟化令人担忧的另一个难题。因为虚拟存储把所有数据都放在了一个系统环境下,这就相当于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打翻,所有鸡蛋都会损失,所以针对数据安全问题,更需要多种数据保护功能。
说到数据安全,不得不提到容灾系统,举例来说,就是当您的生产数据获得增量,那么虚拟化的容灾系统是否能无缝扩展,将这部分数据迅速的放入您的虚拟池,而确保生产中心业务无需任何改动、业务无需任何停顿、投资无丝毫浪费呢,这对于在每个企业来说其实都至关重要。
不得不思考未来扩展
解决了以上难题后,对于一套初期部署存储虚拟化产品的企业来说似乎看起来可以举杯庆祝了,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你选择了一款性能过关的存储虚拟化产品后是否想过他的扩展性如何呢?一般一款存储虚拟化产品只能对有限的存储空间起作用,虽然这在部署初期似乎不会显现出来,但却可能成为你日后的忧患,所以提前对扩展性进行评估才是正途。
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灵活的存储架构,对于已存在的系统,就简单的通过主机访问存储设备即可。对于迁移或重新在FC交换机上分区的系统,就需要一个软件可以介入到产机和存储设备之间,使得主机访问可以在不做任何修改条件下访问到原有存储设备, 而不能耽误日常的业务进行,同时你会意识到必须要能够实现在线的数据迁移和硬件升级。
不得不考虑数据恢复
当然,即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逻辑灾难问题,恢复情况如何?也是部署存储虚拟化中一个重要的保证。这时就需要一个快照代理功能,可以保护数据库和邮件系统的100%数据完整性,确保恢复过程中的交易一致性。同时应用感知的快照代理可以用于所有主流的企业应用程序,包括Microsoft Exchange and Microsoft SQL Server, Oracle, Informix、Sybase等数据库以及 VMware 虚拟化平台。最后快照还应该可以被加载在虚拟卷上,用于即时恢复单个文件或是卷级的裸设备恢复。
如此五点,方能帮助企业获得的高效、优化的IT架构,降低的企业成本,强大的数据服务,想必这单单依靠服务器虚拟化是无法实现的。企业部署存储虚拟化是必行之路,但如何有智慧的部署,就需要CIO们逐渐转化思想,看到更多存储虚拟化的闪光点,找寻正确的方法,实践IT变软企业才会变“硬”之理。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宣布未来四年将在阿联酋投资152亿美元,包括首次向该国运输最先进的英伟达GPU芯片。美国已授权微软向阿联酋出口英伟达芯片,使该国成为美国出口管制外交的试验场和地区AI影响力锚点。这笔投资包括2023年以来的73亿美元支出和2026-2029年的79亿美元计划投入,涵盖数据中心建设、人才培训和AI基础设施扩展,目标到2027年培训100万当地居民。
NVIDIA联合多伦多大学开发的ChronoEdit系统通过将图像编辑重新定义为视频生成问题,让AI具备了物理常识。该系统引入时间推理机制,能够想象编辑的完整变化过程,确保结果符合物理规律。在专业测试中,ChronoEdit超越了所有开源竞争对手,特别在需要物理一致性的场景中表现突出,为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突破。
OpenAI与亚马逊云服务签署七年380亿美元协议,在微软Azure之外增加另一个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AI计算需求。该协议将让OpenAI立即获得AWS EC2 UltraServers访问权限,计算能力将在未来七年内扩展至数千万个CPU。AWS还将为OpenAI构建基于英伟达Blackwell芯片的定制基础设施。尽管签署了这一大额协议,OpenAI仍将继续依赖微软Azure作为其主要云计算合作伙伴。
这项研究提出了MITS框架,使用信息论中的点互信息指导AI推理过程,解决了传统树搜索方法计算成本高、评估标准模糊的问题。通过动态采样和加权投票机制,MITS在多个推理数据集上显著超越现有方法,同时保持高效的计算性能,为AI推理技术开辟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