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模型推动了新一轮的AI发展浪潮,持续重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及行业应用变革,算力也正成为AI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今年,华为云在香港开始提供昇腾AI云服务,旨在为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提供即开即用的AI算力。4月23日,华为云香港峰会召开,华为云详细介绍了昇腾AI云服务的优势能力和应用场景。
AI算力对数据中心要求极高。由于AI服务器的功率密度远超通用服务器,单机柜的功耗是过去的6~8倍,并需要专用的液冷系统进行散热,才能降低PUE(能效比)。且大模型训练动辄需要千卡乃至万卡,服务器之间的互联、时延、可靠性、运维极为挑战。
华为云昇腾AI云服务提供了澎湃的云化AI算力,企业无需自建或改造数据中心,可一键接入位于贵安、乌兰察布、香港等地的AI算力节点,即开即用0等待;提供从云化算力、模型开发、模型托管到生态的全栈服务,支持多种开发模式,也可实现训推一体,让企业无需投资通用AI技术;提供更长稳的AI算力服务,可实现大集群训练30天不中断,训练作业故障可以做到 1 分钟发现、5 分钟诊断、10 分钟恢复,让企业无需担心运维和安全;此外,华为云还上线了大模型“百模千态”专区,提供70+针对性优化增强的开源大模型,让大模型“开箱即用”,让企业无需担心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上线。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资讯科技总监黄志光,JP
2017年,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工智能的行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而人工智能作为香港三大新型工业发展产业之一,也正在香港蓬勃发展。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资讯科技总监黄志光,JP在致辞中表示:“特区政府一直致力采用云计算技术发展电子政务,新一代「政府云端设施服务」早于 2020 年 9 月投入运作,透过安全稳定的私有云和新的应用系统架构,让各部门可以更迅速、安全和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开发电子政府服务,赋能智慧政府建设并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对香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华为是人工智能业界翘楚,期待华为推出崭新的人工智能云服务,促进香港人工智能研发及产业发展,为香港的市民带来更多创新、便利的应用。”
华为云构建了全球存算网KooVerse,覆盖了30个地理区域88个可用区,华为云香港region 是本地主流云厂家中唯一的4AZ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云基础设施以及9ms的超低时延。依托香港数据中心,华为云昇腾AI云服务为香港带来即开即用、可持续获得的云上AI算力,并将前沿的技术和成熟的行业经验带到香港,助力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

华为云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
华为云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总裁石冀琳在致辞中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科技正成为香港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新动能。华为云拥有30年ICT技术积累、全栈自主服务能力,服务全球数十个行业,与香港携手,将为区域打造更多机会、构筑更好的平台。首先,华为云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为香港打造智能世界新底座。华为云在香港部署了4个可用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云节点之一。伴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华为云在香港建设了端到端全栈AI云平台,赋能香港AI创新企业快速获得算力、快速开发应用、获取技术支持。第二,华为云深耕行业,帮助香港各类企业加速智能化跃迁,将行业知识和技术结合,真正帮每个行业上好云、用好云、管好云。比如,华为云盘古气象大模型帮助香港天文台将天气预报的时效由10天延长至15天。第三,华为云致力于帮助香港构建本土创新科技生态,帮助更多创新企业在香港诞生、腾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关键系统越来越依赖AI、自动化和行为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95%的数据泄露源于人为错误,64%的网络事件由员工失误造成。虽然先进的网络防御技术不断发展,但人类判断仍是最薄弱环节。网络韧性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人员和战略需求。建立真正的韧性需要机器精确性与人类判断力的结合,将信任视为战略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并将网络韧性提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
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了Uni-MMMU基准测试,专门评估AI模型的理解与生成协同能力。该基准包含八个精心设计的任务,要求AI像人类一样"边看边想边画"来解决复杂问题。研究发现当前AI模型在这种协同任务上表现不平衡,生成能力是主要瓶颈,但协同工作确实能提升问题解决效果,为开发更智能的AI助手指明了方向。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担心机器会背叛创造者。近期AI事件包括数据泄露、自主破坏行为和系统追求错误目标,暴露了当前安全控制的弱点。然而这种结果并非不可避免。AI由人类构建,用我们的数据训练,在我们设计的硬件上运行。人类主导权仍是决定因素,责任仍在我们。
360 AI Research团队发布的FG-CLIP 2是一个突破性的双语精细视觉语言对齐模型,能够同时处理中英文并进行精细的图像理解。该模型通过两阶段训练策略和多目标联合优化,在29个数据集的8类任务中均达到最先进性能,特别创新了文本内模态对比损失机制。团队还构建了首个中文多模态评测基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为智能商务、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应用开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