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新型数据中心建设与应用,更好支撑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1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华为云乌兰察布数据中心入选。
华为云乌兰察布数据中心,地处首都“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华为云“南贵北乌”两大数据中心的重点布局之一,采用多项节能降耗技术,年平均PUE(电力使用效率)不超过1.2,远低于工信部《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要求。
华为云乌兰察布数据中心的低能耗,得益于液冷技术的充分使用。作为华为最大液冷集群,也是全球首个批量部署FusionPOD液冷服务器的云数据中心。同时,结合间接蒸发冷却技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通过热回收热泵机组,实现将回收热量用于冬季数据中心回风升温及园区办公供暖。硅进铜退,用半导体技术减少铜的使用,使得供电全链路效率从93%优化至95.5%;结合AI能效调优技术,可随业务功率变化实时调整制冷功率,进一步提升5%-8%效率。此外,还首创无人机主动巡检技术,全数字化AI智能运维,无人机主动巡检,实时在线快速排障,防患于未然。
华为云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位于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内蒙古枢纽节点内,未来将持续通过绿色低碳的底座,与华为云京廊区域的算力紧密协同,重点承载华北区域的算力需求,如渲染、超算、离线大数据、温冷存储、视频直播转码等场景,支撑国家“东数西算”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战略。
在影视渲染领域,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作为华为云全球最大的渲染基地,能提供“万核渲一图”的澎湃算力。一部90分钟的3D电影,渲染时间从六个月缩短到了两周,对影视行业的制作流程和周期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在视频直播领域,乌兰察布数据中心在资源池规模上体现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通过华为云先进的算法和调度能力,优化转码时延,把视频直播转码的资源请求调度到乌兰察布站点,获得海量的视频转码计算资源。
在HPC超算方面,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体现出成本竞争力的优势。科研院校对时延不敏感,对商务敏感,在单个站点需要长期、稳定、并行的高性能计算资源。乌兰察布站点让客户享受到极致性价比的资源,满足科研和高校算力需求。
此外,华为云乌兰察布数据中心还提供海量可扩展机柜资源,满足超大规模大数据业务场景的需求。
截止目前,华为云已与伙伴在全球27个地理区域运营65个可用区,覆盖170多个国家。面向未来,华为云将持续加大全球数据中心和加速网络的布局,提供一致体验的全球一张网,让信息流高速分发处理,让业务快速全球触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发布新的AI学术搜索工具Scholar Labs,旨在回答详细研究问题。该工具使用AI识别查询中的主要话题和关系,目前仅对部分登录用户开放。与传统学术搜索不同,Scholar Labs不依赖引用次数或期刊影响因子等传统指标来筛选研究质量,而是通过分析文档全文、发表位置、作者信息及引用频次来排序。科学界对这种忽略传统质量评估方式的新方法持谨慎态度,认为研究者仍需保持对文献质量的最终判断权。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提出DITING网络小说翻译评估框架,首次系统评估大型语言模型在网络小说翻译方面的表现。该研究构建了六维评估体系和AgentEval多智能体评估方法,发现中国训练的模型在文化理解方面具有优势,DeepSeek-V3表现最佳。研究揭示了AI翻译在文化适应和创意表达方面的挑战,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Meta发布第三代SAM(分割一切模型)系列AI模型,专注于视觉智能而非语言处理。该模型擅长物体检测,能够精确识别图像和视频中的特定对象。SAM 3在海量图像视频数据集上训练,可通过点击或文本描述准确标识目标物体。Meta将其应用于Instagram编辑工具和Facebook市场功能改进。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SAM 3与保护组织合作分析超万台摄像头捕获的动物视频,成功识别百余种物种,为生态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参数实验室等机构联合发布的Dr.LLM技术,通过为大型语言模型配备智能路由器,让AI能根据问题复杂度动态选择计算路径。该系统仅用4000个训练样本和极少参数,就实现了准确率提升3.4%同时节省计算资源的突破,在多个任务上表现出色且具有强泛化能力,为AI效率优化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