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ve Analysis公司的Jim Handy在上周召开的闪存存储峰会上发言称,我们目前确实处于闪存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他看来,未来闪存产品可能出现价格整体下降甚至是崩溃,具体价格水平将趋近于64层3D NAND的生产成本——换言之,到2019年闪存将达到每GB 0.08美元的价格水平。Handy将其称为半导体产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价格波动。
Wells Fargo公司高级分析师Aaron Rakers利用IDC与DRAMeXchange提供的数据,估算出目前NAND闪存的总体价格约为每GB 0.30美元。Rakers还指出,Objective Analysis方面预测NAND闪存容量将迎来年均45%的增幅。
目前闪存生产线出产的闪存芯片约有70%属于3D NAND,其余是较为陈旧的2D或者说平面NAND。Handy认为这部分过剩的制造能力可转移为制造DRAM,他同时警告称这亦可能在未来引发DRAM存储容量发生过度供应。
Deep StorageNet公司首席科学家Howard Marks也在此次峰会上表示,企业级固态驱动器与传统磁盘驱动器间的价格差一旦低于5倍,即有可能引发磁盘客户全面转向固态驱动器内同类产品。
Rakers指出,与关键任务磁盘驱动器相比,企业级SSD的价格目前高出约3到4倍。与此同时,相较于近线/高端企业磁盘驱动器,企业级固态驱动器的价格约为每GB 15到17美元。
最近发布的英特尔与美光QLC(四级单元)SSD也希望从近线磁盘驱动器市场当中分得一部分读取密集型应用的份额。
如果Handy对闪存芯片价格走向的分析准确无误,那么SSD定价也将随之下降。他表示,他认为NAND价格将下跌至目前水平的25%左右。而如果固态驱动器价格稳定下降,那么未来此类产品的使用成本也有望同步降低75%。
根据Rakers公布的数据,这意味着企业级固态驱动器的价格目前约为每GB 0.30美元到0.80美元,具体视品牌而定。相比之下,近线/高端磁盘驱动器的价格则为每GB 0.02美元。假设这些SSD降价75%,即达到每GB 0.08美元,那么其每GB价格将仅为磁盘驱动器单位存储价格的四倍——低于Marks提出的五倍拐点理论。
另外,从逻辑的角度来讲,至少在读取密集型工作负载领域,利用固态驱动器取代近线/高端磁盘驱动器也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Handy提出的价格修正过程可能需要持续数个季度,我们认为在此期间及之后,近线/高端磁盘驱动器的销售额很可能出现相当严重的萎缩。
巧合的是,高盛公司分析师Mark Delaney曾经表示,希捷公司的股价将由51.42美元(截至发稿之时)下跌至约44美元,并决定将该股票的评级由“中等”下调为“卖出”。
他认为该股票的最终目标价格将为44美元,因为“磁盘驱动器仍然属于一个周期性行业,且面临着SSD固态驱动器市场中各子市场带来的长期挑战……NAND供应过剩正在导致固态驱动器价格下降(在某些情况下,其价格将以峰值为基础下降 30%甚至40%)。”
希捷公司的大部分收入由磁盘驱动器产品所贡献,且旗下的近线/高端驱动器正越来越多。相比之下,老牌竞争对手西部数据的营收则有一半以上来自闪存,这意味着其因磁盘价格下滑而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
然而,与希捷相比,西部数据也有着自己的难题——易受NAND芯片价格崩溃的影响。那么,希捷与西部数据接下来的命运将如何?根据您所身处的技术或金融领域具体位置,对此可能抱有不同的结论,受到的实际影响也将有所区别。我们将在后续报道当中,持续跟进相关动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瑞典央行与金融机构及国家安全部门深化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威胁。今年5月,瑞典遭遇大规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政府和金融机构受到严重冲击。总理克里斯特松承诺增加资金支持,建立更强大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央行将举办第二届在线网络安全挑战峰会,鼓励金融机构提升网络安全能力。瑞典金融协会敦促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与国家网络安全中心等机构协调配合。
字节跳动发布Seedream 4.0多模态图像生成系统,实现超10倍速度提升,1.4秒可生成2K高清图片。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扩散变换器架构,统一支持文字生成图像、图像编辑和多图合成功能,在两大国际竞技场排行榜均获第一名,支持4K分辨率输出,已集成至豆包、剪映等平台,为内容创作带来革命性突破。
工作压力源于大脑储存混乱而非系统。本文介绍5个ChatGPT提示词,帮你将工作压力转化为结构化行动:优先级排序任务清单、快速撰写专业邮件回复、从冗长文档中提取关键信息、生成问题解决方案、高效准备会议内容。通过系统化处理工作事务,将分散的精力转为专注执行,让大脑专注于决策而非重复劳动。
红帽公司研究团队提出危险感知系统卡(HASC)框架,为AI系统建立类似"体检报告"的透明度文档,记录安全风险、防护措施和问题修复历史。同时引入ASH识别码系统,为AI安全问题建立统一标识。该框架支持自动生成和持续更新,与ISO/IEC 42001标准兼容,旨在平衡透明度与商业竞争,建立更可信的AI生态系统,推动行业协作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