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4 北京-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高峰论坛期间,华为面向全球发布“智慧枢纽”解决方案,以创新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助力城轨行业站城融合发展。
行业智能化离不开坚实领先的ICT技术支撑,华为此次发布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智慧化方案,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技术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扎实推进枢纽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升级。该方案分别以推动枢纽运营智慧化、提供全面的智慧交通服务以及增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商业运营水平为切入点,提高基础设施运行能力、优化广大乘客的出行体验,并有效地激活枢纽内的经营活力。
华为交通智慧化军团城轨解决方案总监邱伟伟
华为交通智慧化军团城轨解决方案总监邱伟伟在“华为智慧枢纽方案,助力站城融合发展”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枢纽运营智慧化核心是强化基础设施的智慧化程度,关键路径则是数据共享,通过云计算及大数据平台,实现“纵向解耦、横向整合”的智慧化设计理念,告别传统烟囱建设。
强化智慧化底座目的之一,首先是更好地服务往来民众。一方面,华为通过枢纽平台建设,帮助综合枢纽高效快捷地积累运用数据并进行分析,用以综合评估客流变化对于运营实况的影响,且配合具体的数字化手段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全方位提升枢纽的应急处理能力。交通管理部门也由此获得了更权威、更全面、更专业、更精准的决策依据,日常管理和随机调度效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针对用户日益增长的便捷化出行需求,华为在解决方案中提供了一系列数字化出行服务,包括AR导航、智慧停车、线上客服和旅客小程序等,切实提升用户出行过程中的便捷感和满意度。
在增强商业运营水平维度,基于海量的大数据资源,华为依托招商漏斗分析数据算法和搭建招商评估模型,帮助综合交通枢纽精准招商、高效引流,持续优化旅客消费体验,实现旅客流向商业流的高效转换。
当前,华为智慧枢纽解决方案已经在广州、深圳、北京、杭州等多地实现落地,助力轨道多元可持续发展,同时华为也在积极推动及参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相关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智慧化标准研究。
未来,华为仍坚持“平台+生态”战略,为场景找技术,打造涵盖枢纽园区、路网通道及大物流体系的行业解决方案,以“人悦其行、物优其流、数智其赢”为愿景,使能交通行业智慧化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Meta Connect大会上,Meta展示了新一代Ray-Ban智能眼镜的硬件实力,配备神经腕带支持手势控制,电池续航翻倍,摄像头性能提升。然而AI演示却频频失败,包括Live AI烹饪指导、WhatsApp通话和实时翻译功能都出现问题。尽管Meta在智能眼镜硬件方面表现出色,但AI软件仍远未达到扎克伯格提出的"超级智能"目标。文章建议Meta考虑开放AI生态,允许用户选择其他AI服务商,这可能帮助Meta在AI硬件市场获得优势。
DeepSeek-AI团队通过强化学习技术开发出DeepSeek-R1系列推理模型,无需人工标注即可自主学习复杂推理。该模型在数学、编程等领域表现卓越,在AIME 2024中达到79.8%准确率,编程能力超越96%人类选手。研究团队还通过知识蒸馏技术将推理能力传递给小模型,使7B参数模型也能超越GPT-4o。这项突破为AI推理能力发展开辟新路径。
英伟达同意以5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股份,双方将合作开发多代数据中心和PC产品。英伟达将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收购约4%的英特尔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之一。两家公司将通过NVLink接口整合各自架构,实现CPU和GPU间的高速数据传输。英特尔将为英伟达AI平台定制x86处理器,并开发集成RTX GPU的x86系统级芯片,用于消费级PC市场。
微软研究院推出rStar-Math系统,通过创新的"深度思考"训练方法,让小型AI模型在数学推理能力上达到甚至超越OpenAI o1水平。该系统采用代码验证、过程偏好模型和四轮自进化训练,将70亿参数模型的数学能力从58.8%提升至90.0%,在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达到前20%水平,证明了精巧方法比模型规模更重要,为AI发展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