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全球数据库产品与服务创新引领者瀚高宣布,正式推出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是面向企业客户,精心打造的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面向核心交易型业务处理的企业级关系型数据库,可为政府、金融、电信、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各核心业务应用带来业界领先的性能。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全面扩展了企业级核心业务数据库功能特性,高可用性、安全性及易用性等也得到显著增强。
近些年,国内数据库发展势头稳健,逐步在各行业应用中崭露头角。《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预计到2027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28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26.1%。“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国内数据库应用范围正从非核心的次级、边缘系统扩展延伸至核心业务系统,从重点行业向全行业应用铺开。与此同时,多样化的产品技术、碎片化的应用生态客观上也对用户选型、方案实施和系统运维带来诸多挑战。”瀚高股份创始人、总裁苗健表示,“瀚高一直走在数据库创新应用实践的前沿,持续倾听用户、集成商和ISV一线心声。基于PostgreSQL开源生态,瀚高坚持内核级创新,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更在Oracle兼容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大幅降低运维门槛,优化、扩充应用生态,推动数据库从‘能用’迈向‘好用’、‘易用’。”目前,在“集中式事务型数据库性能专项”类别,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已通过中国信通院2023下半年“可信数据库”测试认证。
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具备“一库多用”、“一专多能”及“一强多优”三大核心优势。
具体看,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全面兼容原生PostgreSQL功能及生态,并提供丰富的自研Oracle兼容特性,内置数据类型、函数、存储过程、匿名块、包、全局临时表等。系统基于插件式体系架构设计,支持参数化实例方式,采用多语法解析器架构,满足用户“一库多用”需求,通过多端口访问机制,支持一套瀚高数据库同时接入Oracle、MySQL和SQL Server,方便用户统一选型,统一运维。
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具备丰富的企业级功能特性,产品综合性能及可用性、安全性、易用性等方面均明显增强。平台支持双节点、多节点集群架构,以及全量、增量、差异等备份方式,包括物理块级备份,可满足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高可用、高可靠需求。安全性方面,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拥有多层安全防护机制,能够从角色增强、角色认证、安全审计、透明加密等多个维度,最大程度保障数据库的访问安全及数据的存储安全。
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性能优异,通过查询优化策略、高效数据缓冲、增强索引维护、并行计算增强、连接高并发优化和管道查询模式等机制,大幅提升数据库整体性能。据了解,新版本已可支持金融类总账系统Oracle EBS为代表的复杂数据类型和业务逻辑,并在性能和稳定性上实现突破,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针对数据库应用现状,瀚高提供包括数据库开发工具、评估工具、迁移工具、实施运维一体化平台等在内的一站式企业级工具包,并支持可视化安装部署,扎实改善用户体验。
瀚高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吕新杰博士表示:“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的推出,为国内数据库创新应用树立了新的里程碑。相比较简单的功能特性堆叠,瀚高更注重‘去粗取精’。新版本采用进一步‘收敛’的技术路线,这意味着用户可依托一套瀚高数据库覆盖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最小化系统适配与改造工作量,优化应用生态,降低运维成本。”
某央企是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国际化大型企业。在该集团信息化改造项目中,瀚高数据库管理系统V9.0以主备架构实现业务系统高可用,根据应用系统需求,量体裁衣,提供物理机、虚拟机、容器化等多种最佳部署方案,灵活支撑业务负载。同时,系统全面兼容Oracle、MySQL、PostgreSQL,有效提升基于不同数据库路线的业务系统适配效率。并且,平台无缝衔接“飞腾+麒麟”系统环境,全栈整体性能大幅优于原有产品组合,为业界带来极具参考价值的最佳实践。
ISV是国内数据库应用生态创新的重要一环,平替和改造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大量应用程序代码修改和重新适配的工作,上层应用高度依赖底层平台。通过内核级的Oracle兼容特性、最小化的数据库对象和应用程序修改,以及丰富、便利的周边工具,瀚高产品和生态“两手抓”,为帮助ISV化解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项目实操中,瀚高新一代迁移工具表现抢眼,通过“表内数据分片并行同步”、“源数据库与目的数据库间直接对拷”等关键技术,可大幅加速数据库迁移进程,提高迁移质量。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