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未来,因你而来!
鲲鹏应用创新大赛2023于5月份在全国启动报名,基于前三届积累的办赛优势及业内口碑,赛事吸引了来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1600多支团队,6000多名开发者踊跃参与;8月份,在经过全国16赛区的严格比拼筛选后,200余支队伍成功晋级全国半决赛;10月份,102支赛队在专家评委的“实战化”考评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总决赛的围猎者,将于11月2日进入鲲鹏应用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的顶峰鏖战。
区域赛精彩回顾
全国总决赛邀请到院士、高校教授、产业联盟组织代表、行业组织代表、企业领袖等各界专业人士莅临大赛,担任评委,大赛将从技术领先性、方案创新性、商业前景、社会价值、现场表现等多个维度对总决赛参赛队伍进行评审。
相较往届,鲲鹏应用创新大赛2023在用户参与度、专业领域和参赛权益等维度再上新台阶,更进一步赋能开发者人才培养。今年大赛首次增设科研赛、高校赛,高校参与度远超前几届,晋级总决赛的102支队伍中,一半来自高校,贡献了openEuler开源操作系统、openGauss开源数据库、鲲鹏HPC、机密计算等技术方向的优秀作品,进一步提升赛事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其次,今年大赛首次在企业赛增设“鲲鹏一体机解决方案创新”赛道,征集基于行业应用软件与鲲鹏服务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交付作品,总决赛一体机相关赛道共有24支参赛团队,方案创景覆盖金融、运营商、政府、电力等关键国计民生行业。
更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今年赛事规则的完善提升,不论是企业赛、科研赛还是高校赛,均鼓励参赛团队基于鲲鹏平台进行原生开发,以此来获得项目加分。所以,本次大赛涌现出大量基于鲲鹏平台的原生开发作品,作品与鲲鹏的结合度、原创度远超往届,参赛队伍对鲲鹏技术的运用更加纯熟,对鲲鹏生态的贡献度更是再上一个台阶。
为了激发行业应用创新,促进人才培养,吸引全产业开发者凝心聚力,过去三年,华为持续开源开放更多的基础技术能力,扩大开发者覆盖范围,帮助千行百业的大中小型企业在职开发者了解和掌握鲲鹏根技术,提升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同时,借助第四届鲲鹏应用创新大赛首次增设的科研、高校赛道,进一步完善提升与开发者近距离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帮助开发者实现从“用上”鲲鹏到“用好”鲲鹏,加速开发者从学习知识向产业实践转化,让每一位开发者都成为鲲鹏计算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加速构建以鲲鹏为底座、覆盖全产业链的千亿级计算产业,和开发者共同成长,打造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共赢智能新时代。
可以说,经过四年的精心运营,鲲鹏应用创新大赛2023目前已经构建起政府、企业、生态创新中心、高校联合创新、技术融通的新生态模式,各方聚力共同探索基于鲲鹏软硬件技术的创新发展路径,筑建顶尖人才矩阵,共创数字化时代的美好未来。
鲲鹏应用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即将开启,究竟谁的队伍才是NO.1?各位参赛选手会用技术实力告诉你最终答案!11月2日,蓉城成都,不见不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这项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完成的研究,首次从数据压缩理论角度揭示了大型语言模型存在"弹性"现象——即使经过精心安全对齐,模型仍倾向于保持预训练时的行为分布。
卢森堡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RLDP框架首次将强化学习应用于差分隐私优化,创造性地解决了AI训练中隐私保护与模型效果的矛盾。该方法如同智能教练,能动态调整隐私保护策略,在四种语言模型上实现平均5.6%的性能提升和71%的训练时间缩短,同时增强了抗隐私攻击能力,为敏感数据的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过去七年中,基于机器学习的AI工具几乎完全自动化了地震学的基础任务——地震检测。AI模型能够检测到比人工分析师更小的地震,特别是在城市等嘈杂环境中。斯坦福团队开发的地震变换器等模型使用一维卷积和注意力机制,在包含120万个人工标记样本的数据集上训练。这些工具通常能发现比传统方法多10倍以上的地震,为火山结构成像和地质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地震目录。
腾讯混元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提出MixGRPO技术,通过混合ODE-SDE采样策略和滑动窗口机制,将AI图像生成训练效率提升50%-71%,同时在多项人类偏好评估指标上超越现有方法。该技术采用"从难到易"的渐进优化策略,专注于图像生成早期阶段的重点优化,并引入高阶求解器进一步加速训练过程,为AI图像生成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更高效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