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正在开发232层3D NAND,并就500层以上闪存制定发展路线图。
所谓3D NAND,就是通过在垂直堆栈中将多组存储单元相互层叠以实现容量递增。闪存芯片内的层数越多,总存储容量就越大。目前各大厂商均在制造100层以上芯片,而且各自完成了更高层数的闪存发展布局。
昨天,西部数据刚刚透露正着手生产162层NAND,200层以上芯片也即将与用户见面。
美光则在5月12日的投资者日活动中,透露了其NAND及DRAM发展路线图的详细信息。该公司正在批量生产176层闪存芯片,而作为第五代3D NAND的此款芯片将在2022年之内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美光在活动中公布了大量幻灯片,可以看到其开发计划已经延伸至500层以上芯片,只是尚未披露具体时间表:
其中双堆叠技术是指将两块3D NAND裸片堆叠在一起,构成所谓“串堆叠”结构。这种设计能够克服半导体制造中的常见难题,例如通过蚀刻在多个层之间添加沟道孔。层数越多、孔深越大,可能导致沟道孔侧壁变形,影响NAND单元的正常工作。
美光表示,他们目前专注于QLC(四层单元)NAND的研发,并未提到西部数据正在研究、Soldigm已着手开发的PLC(五层单元)设计。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美光较为谨慎,而非否定PLC NAND的可行性。
下表比较了各家NAND厂商间3D NAND产品的分层设计、发展历史和未来计划:
同一行闪存方案的起始制造日期基本接近
西数目前的3D NAND总层数略逊一筹,但212层与SK海力士的238层和美光的232层相比差异不大。更重要的是,西数产品在长、宽单元尺寸上更为小巧,只需要增加芯片高度就能容纳更多个层。这两项技术相结合,意味着西部完全可以在层数更低的情况下,将存储密度提高到等于甚至超越竞争对手的水平。
西数还有另一个隐性优势:每个层的构建都对应着一组制造工艺,因此涉及232组工艺的芯片在生产周期上必然长于212层设计。但除了工艺量,晶圆良品率、制造成本、芯片密度价格、耐用性和性能等指标也将最终闪存产品的成本与售价。
美光宣称,其232层技术已代表世界上最先进的NAND:
CuA = CMOS阵列
幻灯片中还展示了一款1 Tb (128 TB)的TLC芯片。美光在演示中并未提到分区SSD(ZNS SSD),但对外部控制器有所涉及,暗示NAND/SSD控制器将运行在主机系统内——这正是分区SSD的必要前提。预计采用232层NAND的SSD产品将在2022年年底出货。
本次投资者日活动并不涉及存储级内存,例如美光曾为英特尔制造的3D XPoint。但活动中美光谈到了CXL(Computer eXpress Link),而且其中一张幻灯片还在CXL连线的顶端出现了所谓“新兴内存”(emerging memory)字样:
活动中同样披露了“新型内存架构”和“CXL路线图专注于客户共同创新”的说法,但目前仍意义不明。根据猜测,这可能是说会推出专为客户定制、与CXL相关的存储设备。我们认为幻灯片中提到的“新兴内存”和“新型内存架构”可能指向存储级内存和/或3D DRAM。
Solidigm、西部数据和美光的NAND路线图,再次证明NAND和SSD技术及市场仍然保持着健康与活力。未来,我们还将迎来不断增长的闪存存储容量与数据传输速度。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