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第五届小米百万美金年度技术大奖颁奖仪式在小米科技园举办。“一体化大压铸技术”和“小米澎湃OS”凭借在创新性、领先性、影响力三个维度的突出表现,双双获得2023年小米百万美金技术大奖。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2023年对于小米而言,是「人车家全生态」正式闭环的元年,也是小米全面跨越式成长的关键年。今年的最高奖项的得主“一体化大压铸技术”和“小米澎湃OS”,敢于跨越技术高峰,为小米迈向「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性跨越和重要突破,为完善新战略的完整图景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悉,此次百万美金年度技术大奖共有超过120个项目参评,为历届最多,其中共有55个项目进入集团复评,涵盖小米各个业务领域,从软件开发到硬件制造,产品设计到工艺优化,每一个项目都凝聚了小米工程师们对于先进科技的持续追求。
AI是2023年全球技术革命的第一关键词,“AI全面赋能”也是小米科技战略升级的关键原则之一,小米的很多硬核科技创新都离不开AI驱动。例如,小米澎湃OS中的自研AI系统和“一体化大压铸技术”中的AI仿真;AI语音识别框架的基石“新一代 Kaldi”项目(二等奖);CyberDog2 仿生四足机器人;小米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与探索等众多获奖项目,都和AI高度相关。
同时,去年年底小米汽车的亮相,展现了小米领先的完整汽车大工业智能制造实力,汽车相关技术是小米硬核创新的另一个关键领域。除了“一体化大压铸技术”,此次获得二等奖的“CTB倒置电池”项目,行业内首次将电池车身一体化与倒置麒麟电池完美融合,实现了整车和电池的高度集成化和安全化,充分延展了座舱空间。
据了解,百万美金年度技术大奖是小米公司最高技术大奖,主要奖励10人以内的工程师团队,奖金为价值100万美元的股票RSU。今年是小米百万美金技术大奖的第五年,前四年已有五支技术团队获此殊荣,分别是:MIX Alpha环绕屏技术团队、秒充技术团队和MIUI隐私保护能力建设团队、铁蛋仿生机器人团队、小米x徕卡影像团队。
小米澎湃OS,「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核心驱动
2023年10月,小米宣布集团战略升级,从“手机×AIoT”升级到「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了历时七年打造的“小米澎湃OS”。随着2023年12月底小米汽车的亮相,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式完整闭环。
「人车家全生态」,是一个全面打通人、车、家场景,实现硬件设备实时协同,带动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创“以人为中心,主动服务于人”的超级智能生态。作为其核心驱动,小米澎湃OS居功至伟。
首先,「人车家全生态」实现了人、设备、智能服务之间相互协作、共同进化。生态为人提供智能服务,人又把智能带给生态,让生态变得更聪明。
小米澎湃OS 凭借Xiaomi HyperConnect 跨端互联框架,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200多个品类,高效连接全球超6亿设备,覆盖了用户95%以上的生活场景,让智能可以细致入微地服务每一个人。同时,在AI的全面赋能下,人的操作习惯又会让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聪明。Xiaomi HyperMind作为小米澎湃 OS 的智能思考中枢,可以充分调动身边设备的多模态感知能力,主动感知和学习人的日常习惯,主动提供自动化建议,让设备更懂人。
其次,「人车家全生态」推动了产品、技术、产业之间实现相互赋能,持续开放。小米坚持“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在过去的13年里布局了12个技术领域,99个细分赛道,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为原则,形成“融合技术栈”,不断赋能产品研发和制造。与此同时,小米还协同产业伙伴,从行业开发者、供应链到智能制造,全链路布局“产业生态”,致力于汇聚全产业势能,让小米澎湃OS成为更开放的操作系统,也让「人车家全生态」成为包容更多可能性的开放生态。
作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新战略布局的核心驱动,小米澎湃OS的研发标志着中国企业在操作系统领域的一大突破,实现了底层重构、跨端智联、主动智能、全域安全、坚持开放生态等五大设计目标,为万物互联时代未来百亿设备、百亿连接做好了公有底座。
一体化大压铸技术,小米自研制造硬核科技的关键跨越
一体化大压铸是推动汽车生产效率提升的一次制造革命,也是小米汽车自研制造硬核科技的一次关键跨越。该技术通过巨型大吨位压铸机,将车身单独、分散的零部件多合一的集成化生产工艺。它的主要特性是生产效率高、零件坚固可靠,是目前汽车行业新技术应用的明珠。
小米超级大压铸全栈自研,不仅自研了材料,还自研了设备集群系统,几乎完成了大压铸产业链里所有环节的自研,充分体现了小米深耕底层技术的巨大决心。
在设计方面,该项目首创一体化大压铸的正向闭环设计方法,发明了超长流程材料-结构-工艺-性能研究方法、创新提出了大压铸性能设计闭环验证技术,实现了车身轻量化和扭转刚度的全面领先。
在材料方面,小米汽车大压铸团队与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一起合作,自研了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统,进行了1016万次模拟仿真实验,遴选出兼顾强度韧性和稳定性的最优合金配方小米泰坦合金。
在制造方面,小米超级压铸技术核心是一台拥有9100吨锁模力、重达718吨的大压铸机,相当于4台波音747的重量,围绕它的是超过60个设备,占地840平方米的大压铸设备集群。除此之外,小米还自建了大压铸工厂,并且完成了大压铸产业链里几乎所有环节的自主开发。
这些成果获得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的高度认可,他们的评价是“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超长流长 结构-材料-工艺-性能 研究方法和材料性能预测模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体化大压铸技术”的突破,让小米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同时拥有量产自研压铸材料和自研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的汽车厂商。小米展现了雄厚的自研制造硬核科技实力,并具备了领先的完整汽车大工业智能制造实力。
13年技术沉淀,小米硬核创新进入井喷期
2023年8月,小米确立了新十年的战略目标: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
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屈恒表示:2023年小米实现了科技战略升级,着眼长期价值、坚持长期投入。“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小米坚持“技术为本”铁律、坚定投资未来的核心方向。软件硬件深度融合,是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的根本保证,而AI则是未来的生产力,也是小米长期持续投入的底层赛道之一。在今年百万美金技术大奖评选、项目评估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小米技术硬件、软件、AI的齐头并进和深度融合。
例如,除了上述获奖项目,在硬件创新方向,小米龙晶玻璃、小米龙鳞纤维一次次突破机身材料限制的革命性创新;在机器人方向,CyberDog2 仿生四足机器人等项目充分彰显小米科技硬实力,有力助推国家机器人产业进步。经过13年技术沉淀,小米硬核创新百花齐放,开始进入井喷期。
“技术为本”是小米永不更改的铁律,工程师文化是小米基因里的底色。小米所有技术成绩的背后,是小米工程师文化的薪火相传,是小米16000多名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也是小米13年如一日坚决投入研发的结果。
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约160亿,相当于全国研发经费总投入的0.53%,预计2023年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人民币200亿元,小米未来五年(2022-2026)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自2017至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
截至目前,小米技术研发进入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截至2023年9月30日,小米集团已在全球获得超3.5万件专利。2023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及标准提案研究报告显示,小米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有效全球专利族占比4.1%,首次进入前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